【外台秘要 卷十一 深掘大栝蔞根濃削皮至白處250】
上一味寸切,以水浸。
一日一易。
經五日出取爛搗破之,以絹袋盛擺之。
一如出粉法。
水服方寸匕。
日三四。
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
不限多少。
取瘥止。
(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後主消渴方。
秋麻子一升,以水三升。
煮三四沸。
取汁飲之。
無限。
不過五升瘥。
(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廣濟療消渴兼氣散方。
栝蔞(三兩) 石膏(三兩研) 甘草(三兩) 甘皮(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
食後煮大麥飲服方寸匕。
日二夜一。
服漸加至二匕。
忌熱面海藻菘菜 又療消渴。
麥門冬湯方。
蘆根(切二升) ○根(切二升) 石膏(六分碎) 生薑(五兩) 栝蔞(五兩)小麥(二升)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煮。
取六升,去滓,一服一升。
渴即任意飲。
未瘥。
更作。
(並出第一卷中) 崔氏療患熱消渴。
常服有驗方。
豉心(三兩以酸醋拌蒸乾如此者三熬令微黃) 黃連(三兩) 上二味搗篩訖,以蜜和為丸。
日再。
空腹服二十五丸。
食後又服二十丸。
又取烏梅十顆,以水二小升煎之數沸。
取湯下。
前件丸藥如無烏梅,以小麥子二升煮取汁亦得。
又方黃連(一升去毛) 麥門冬(五兩去心) 上二味搗篩,以生地黃汁。
栝蔞根汁。
牛乳,各三合和。
頓為丸如梧子。
一服二十五丸。
飲下,日再服。
漸漸加至三十丸。
若不頓為丸。
經宿即不相著也。
消渴及小便多。
並是虛熱。
但冷將息即瘥。
前件三方。
(崔氏本方中此處更有一方用栝蔞黃連者故云前件三方)並是冷補。
空腹服。
恐少腹下冷。
常吃少許食服之大好。
忌豬肉蕪荑。
又療消渴無比方。
土瓜根(八兩) 苦參粉(三兩) 黃連(五兩去毛) 鹿茸(三兩炙) 栝蔞(三兩)雄雞腸(三具) 牡蠣(五兩熬) 白石脂(三兩研) 甘草(三兩炙)黃耆(三兩) 桑螵蛸(三七枚炙) 白龍骨(五兩研) 雞 黃皮(三十具熬) 上一十三味。
搗篩為散。
一服六方寸匕,日再服。
夜一服,以後藥下之。
竹根(十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石膏(四兩) 甘李根白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
取三升五合,以下前件散藥如難服。
可取此藥汁和丸。
一服六十丸。
仍還用此藥汁下之。
忌豬肉海藻菘菜。
(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加減巴郡太守奏三黃丸。
療男子五勞七傷。
酒渴。
不生肌肉。
婦人帶下。
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炒) 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炒) 黃連(七兩炒)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炒) 上三味隨時合搗下篩,以蜜和為丸如大豆。
服五丸。
日三。
不知。
稍增七丸。
服一月病愈。
久服走及奔馬。
近常試驗。
忌豬肉。
(出第二十一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