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卷第七 心腹痛及脹滿痛方一十首141】
《病源》心腹痛者,由腑臟虛弱,風寒客於其間故也。
邪氣發作,與正氣相擊,上沖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
診其脈,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手少陰經也,沉者為陰,陰虛者病苦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心腹痛,痛不得息,脈細小者生,大堅疾者死。
心腹痛脈沉細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靜以雞鳴,安身臥,漱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令人長生,療心腹痛。
(出第十六卷中) 《廣濟》療心腹中氣時時痛,食冷物則不安穩,及惡水。
桔梗散方。
桔梗 茯苓(各八分) 枳實(炙) 人參 濃朴(炙) 芍藥 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上十味,搗篩為散。
空肚煮薑棗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漸加至一匕半,熱以茶飲下,不利。
忌豬肉、酢物、生蔥、生冷、油膩、小豆、粘食、熱面、炙肉等物。
又療卒心腹痛,氣脹滿,不下食,欲得瀉三兩行佳。
當歸湯方。
當歸 茯苓 桔梗 橘皮 高良薑 檳榔(各八分) 生薑(八分) 上七味,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裡,服訖,利三兩行,宜停後服,忌豬肉、酢物、生冷、油膩、魚、蒜、粘食、小豆。
(並出第十五卷中) 《肘後》療心腹俱脹痛煩滿,短氣欲死,或已絕方。
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納梔子,更煎取八合,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盡服之。
(《備急》、文仲同) 又方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納青大錢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強人可頓服,羸人分再服,當下愈。
(文仲同) 又方茱萸(二兩) 生薑(四兩切) 豉(三合) 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療心腹相連常脹痛。
野狼毒丸方。
野狼毒(二兩炙) 附子(半兩炮) 上二味搗篩,蜜和丸,服如梧子。
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為常服,即瘥。
忌豬肉、冷水。
又方吳茱萸(一合) 乾薑(四分) 附子(二分炮) 細辛(二分) 人參(二分) 上五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
服五丸,酒飲並得,日三。
忌豬肉、生菜等。
(並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久寒冷,胸膈滿,心腹絞痛,不能食,忽氣吸吸不足。
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 羊脂(二兩) 大棗(二十枚) 當歸(一兩) 茯苓(一兩) 白朮(一兩) 芍藥(六分) 桂心(一兩) 半夏(二兩) 乾薑(一兩) 麥門冬(六分去心) 吳茱萸(三百粒)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裡進一服,忌酢物、生蔥、羊肉、餳、桃、李、雀肉等。
(出第十六卷中) 《短劇》當歸湯 療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方。
當歸(三兩) 乾薑(四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二兩) 濃朴(三兩炙) 黃(二兩)蜀椒(一兩汗) 半夏(三兩洗) 肉桂(三兩) 人參(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強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
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古今錄驗》、《千金》同)《古今錄驗》通命丸療心腹積聚,寒中絞痛,又心迫滿,脅下脹痛方。
大黃 遠志(去心) 黃芩 麻黃(去節) 甘草(炙以上各四兩) 芒硝(三兩)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豉(二合)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別為脂) 上九味,搗,合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三丸,日三。
忌野豬肉、蘆筍、海藻、菘菜。
(出第八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