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9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台秘要 卷第五 溫瘧方五首83】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7 12:3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台秘要 卷第五 溫瘧方五首83

 

病源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後熱者,此由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寒迫之,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

 

(出第十一卷中) 甲乙經黃帝曰夫瘧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 瘧。

 

黃帝問瘧先寒而後熱,何也?岐伯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名曰寒瘧。

 

又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千金作孤)絕,陽氣獨發,即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又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即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

 

(腠理)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復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又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不寒,熱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脫肉,故名曰癉瘧。

 

(出庚卷第七千金同)廣濟療溫瘧漸漸羸瘦欲成骨蒸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車前葉(一握) 甘草(二兩炙) 獼猴骨(三兩炙) 烏梅肉(二兩)天靈蓋(一兩燒作灰末) 驢糞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下糞汁天靈蓋末分三服,微吐不利。

 

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面粘食等。

 

又療溫瘧,常山丸方。

 

常山 烏梅肉(熬) 豉 天靈蓋(燒各六分) 知母 朱砂 蜀漆 大黃(各四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以溫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三服,並未發前服,不吐利。

 

忌生蔥生菜生血等物。

 

(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論曰,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其候也,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熱而不寒,氣藏在心。

 

又曰,有溫瘧者,其脈如平人,無寒時熱,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皆白虎加桂心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碎一斤) 粳米(六合)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分溫三服,覆令汗,先寒發熱汗出者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

 

傷寒論雲,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

 

(出第十卷中) 備急竹葉常山湯療溫瘧,壯熱微寒溫瘧之候也,壯熱後如覺微寒,或癉瘧依時手足冷,少時便壯熱,亦有手足煩熱乾嘔者, 瘧先大寒後大熱者,並主之神效,尤宜乳下小兒亦瘥方。

 

常山(三兩切) 淡竹葉(一握) 小麥(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溫分三服,忌生菜生蔥。

 

(支短劇文仲並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療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湯方。

 

知母 鱉甲(炙) 地骨皮(各三兩) 常山(二兩) 竹葉(切一升) 石膏(四兩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

 

(出第十七卷中)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2 20:36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