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七體】
第27頁
【七體】ㄑㄧ ㄊㄧˇ
1、指人體的七竅。卽耳、目、口、鼻。
〈國語・鄭語〉⌊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
2、道義中的七種德目。
〈管子・五輔〉⌊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
3、犧牲體中的七部分。
〈儀禮・士喪禮・載兩髀于兩端兩肩亞兩胉亞脊肺在於中・疏〉⌊凡七體者,前左右肩臂,臑屬焉;後左右髀,肫胳屬焉;幷左右脅通脊,爲七體也。⌉ ---------------------- 【國語辭典】
【饑饉】ㄐㄧ ㄐㄧㄣˇ/jī jǐn
荒年。
《左傳·昭公元年》:「雖有饑饉,必有豐年。」
《西遊記·第一四回》:「向日年程饑饉,也來外面求乞。」也作「饑歉」。 --------------------------- 【國語辭典】
【撙詘】ㄗㄨㄣˇ ㄑㄩ/zǔn qū
卑屈、謙抑。
《管子·五輔》:「整齊撙詘,以辟刑僇。」 -------------------------- 【國語辭典】
【僇】ㄌㄨˋ/lù
[動]侮辱。如:「僇辱」。
《史記·卷八二·田單傳》:「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 ------------------------ 【臑】
一、ㄖㄨˊ/rú 又音 ㄋㄠˋ/nào
[名]羊、豬等牲畜的前腿。後泛指人的上肢或動物的前肢。
《說文解字·肉部》:「臑,臂,羊豕曰臑。」
清·段玉裁·注:「謂人之臂在羊豕則曰臑也。」
《儀禮·少牢饋食禮》:「司馬升羊右胖,髀不升,肩臂臑。」
二、ㄦˊ/ér
[副]肉煮至熟爛。
《文選·枚乘·七發》:「熊蹯之臑,勺藥之醬。」
唐·李善·注:「臑,熟也。」通「胹」。 --------------------------- 【國語辭典】
【熊蹯】ㄒㄩㄥˊ ㄈㄢˊ
熊的足掌。脂肪多,味道美,是極珍貴的食品。
《文選·枚乘·七發》:「熊蹯之臑,勺藥之醬。」
三國魏·曹植〈名都篇〉:「膾鯉臇胎鰕,寒鱉炙熊蹯。」 也稱為「熊掌」。 --------------------------- 【國語辭典】
【肫】ㄓㄨㄣ/zhūn
[名]鳥類的胃。如:「雞肫」、「鴨肫」。
[形]參見「肫肫」條。 ------------------------------- 【肫肫】zhūn zhūn
誠懇的樣子。《禮記·中庸》:「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