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及副傷寒】
症狀: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成年人較常見有便秘或腹瀉,淋巴組織病變。
尚有輕微或非典型之感染。
傷寒之末期若不治療,迴腸之集合淋巴結Peyer’s斑潰瘍後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約占1.0%患者)。
發燒不出汗、精神不振、重聽、腮腺炎均可能發生。
若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致死率可由一般的10.0%減低至≦1.0%。
以抗生素治療之復發率一般為15.0∼20.0%。
地方性流行者,常見有輕微症狀或不明顯之症狀。
副傷寒之症狀較輕,致死率也較低。
復發率約為3.0∼4.0%,沙門氏菌引起之感染只有腸胃炎症狀。
發病初期可由患者血液中分離出病菌,1週後可由尿液及糞便中分離之,以抗生素治療後,仍可由骨髓中分離病菌。
70.0%之傷寒患者,2週中採取二次血清之Widal反應,對O抗原凝集效價有4倍以上之增加,可當本病診斷的參考,其間必須沒有注射疫苗。
由於血清學診斷靈敏度有限,診斷上僅供參考。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傷寒之病原菌為:Salmonella typhi。
以噬菌體分型可分出106種,此在流行病學調查上甚有價值,本地區僅有20種而已。
副傷寒之病原菌為:Salmonella paratyphi。
有三種血清型:(1)S. paratyphi A;(2)S. paratyphi B; (3)S. paratyphi C。
有數種噬菌體型。
傷寒及副傷寒Typhoid Fever & Paratyphoid Fever|醫學辭典-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s://www.kingnet.com.tw/diagnose/single?dicId=9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