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地下蘋果 馬鈴薯—蔬果介紹】
馬鈴薯,因其地下塊莖肥大似馬鈴而得名。
法國人稱它為「地下蘋果」,德國人稱「地梨」,俄國人則稱「第二麵包」。
在中國,東北地區叫「土豆」或「地蛋」,華北地區叫「山藥蛋」,西北和華中地區叫「洋芋」,江浙一帶則叫「洋番芋」。
屬茄科多年生草本,但常作一年或一年兩季栽培。
地下莖呈塊狀,有圓、卵、橢圓等形,既可作糧食,又可作蔬菜,也是製造澱粉和酒精的原料。
原產於南美洲的秘魯安地斯山區和智利沿海地區。
早在八千多年前,印第安人就已發現和採食,並進行人工栽培,共培育出三千多個品種,成為印加古文明重要成果。
十六世紀末,由西班牙人引入歐洲,至十七世紀明神宗萬曆年間,馬鈴薯始傳入中國,至今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年產約六千六百萬噸,名列世界前茅。
大量食用 有中毒之虞
馬鈴薯的好處很多,但以前並不完全為人所知。
十八世紀末,俄國沙皇聽說馬鈴薯可以當糧救荒,就下令進口一批馬鈴薯發給農民種植。
但有幾個農民吃了之後,卻奇怪地病倒了,還有人因此喪命;
農民便把領回去的馬鈴薯扔掉,因為他們害怕將來吃了會中毒。
沙俄的官員沒辦法,只好派兵手持刀槍棍棒,強迫農民栽種,農民奮起抵制反抗,結果,激化成一場暴動。
幾個俄國農民吃了馬鈴薯之後,為什麼會中毒呢?
原來,馬鈴薯含有龍葵素,是一種弱鹼性糖?
內含生物鹼龍葵胺,易溶於水,具有腐蝕性的溶血性。
在正常情況下,每百克馬鈴薯僅含龍葵素六至十一毫克,少量的龍葵素有解痙攣的作用,還可減少胃液分泌,防止胃痛。
但龍葵素是一種能破壞紅血球的毒素,當馬鈴薯未成熟時,或在貯藏過程中接觸陽光引起表皮變青紫和發芽時,則每百克馬鈴薯中的龍葵素含量可增高到五百毫克。
此時若大量食用,即可能引起急性中毒。
那幾個俄國農民吃了馬鈴薯中毒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馬鈴薯中毒症狀的潛伏期約數十分鐘至數小時,有咽喉與口內刺激或燒灼感,胃部不適或疼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解黏液樣血便等胃腸道症狀;
嚴重時,還會出現體溫升高、頭痛、頭暈、昏迷、抽搐、呼吸困難等症狀;
最後導致心力衰竭或呼吸中樞麻痺而死亡。
所以,為了預防吃馬鈴薯中毒,在購買或食用時,應挑選外形完好、平滑堅實、少芽眼、沒有變色的為佳;
貯放時應盡量減少光照;
在烹調前,要削去發青或發紫的皮,挖去芽眼,用清水泡二、三小時,充分煮熟再吃。
如煮時加入適量米醋,不僅可以加速分解、破壞馬鈴薯中的龍葵素,還可防止維他命C流失。
若因誤食出現中毒症狀,輕者可用濃茶洗胃、催吐,爾後喝淡鹽水或糖水以補充體液損失,一、兩天後便可恢復;
但病情重者則要及時送醫院治療。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fxEfKpORFB3.FZ3KafikaA--/article?mid=1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