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 簽23份貨幣SWAP】
(中央社台北11日電)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IF)昨天發表報告說,人民幣過去一年來在全球金融的力量倍增,這與北京當局近年積極簽署本幣互換協定等國際化舉措有關。
根據統計,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大陸從2009年開始,陸續與23個國家、地區貨幣當局簽署本幣互換協定(直接換匯協定,SWAP),規模人民幣2.5兆元。
其中,規模達人民幣3500億元的人民幣與歐元本幣兌換協定去年10月簽署,因歐元是全球第2大儲備貨幣,當年也是全球第2大的貿易貨幣,讓外界驚覺人民幣在國際金融的實力大幅成長。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並於今年5月30日宣布首次動用雙邊本幣互換協定的對方貨幣,使用中韓本幣互換協定下的4億韓元資金,支持企業貿易融資。
大陸的中國日報引述分析指出,上述舉措意味著人民幣2.5兆元的本幣互換協定,5年來首次實際運用,這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來看,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分析說,這顯示隨著大陸對外貿易往來的縱深發展,已經讓大陸與部分國家的雙邊貨幣結算需求,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此外,大陸專家分析,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本幣互換協定也有了更多內涵。
專家說,如阿根廷、馬來西亞和印尼,人民幣主要在貿易中充當支付結算的角色;白俄羅斯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香港是人民幣第二大集散中心,貨幣互換主要是滿足資金供給;南韓則主要幫助在大陸的南韓企業進行融資。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認為,雖然貨幣互換確實讓人民幣對美元產生替代性作用,但人民幣本身並非想挑戰美元地位,而是雙方出於自身需求使用雙邊貨幣。
雖然人民幣尚未有挑戰美元地位的想法,但隨著北京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動作愈來愈多,未來人民幣國際化會走到什麼地步,引人關注。
引用:http://n.yam.com/cna/international/20140711/201407114163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