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巨門 於 2014-6-30 05:05 編輯
【中國土壤地理 水稻土系列】
摘錄自1993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
【水稻土系列】在中國境內,主要分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其中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
【水稻土】是耕種活動的產物。是由各種地帶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過程是在季節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響下,進行氧化還原交替過程、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复鹽基作用與鹽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積與遷移、淋失,使原來的土壤特徵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剖面發生分異,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態、理化和生物特性。
【水稻土的剖面結構】包括下列層次:耕作層(A)、犁底層(P)、滲育層(W)、 澱積層(B)、澱積潛育層(Bg)及潛育層( G)。
耕作層淹水時水分飽和,呈半流泥糊狀或泥漿狀。
排水落乾後,呈包含有屑粒、碎塊的大塊狀結構,結構面見鏽斑雜有植物殘體;
犁底層較緊實,暗棕色的垂直結構發達,有銹紋和小鐵錳結核;
滲育層由於水分滲透,鐵質淋洗強烈,顏色較淡;
澱積層多呈棱塊狀結構,多銹紋、鏽斑和鐵錳結核;
澱積潛育層處在地下水變動範圍內,呈灰藍色,有較多的鏽斑和銹紋結構不明顯;
潛育層處於還原狀態,呈藍灰色結構。
【水稻土類型】大致可分為淹育、瀦育及潛育等三種類型。
淹育型發育層段淺薄,屬初期發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見母土特性,如紅壤仍有紅色底層;
瀦育型發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結構;
潛育型屬由潛育土或沼澤土發育而成。
【水稻土】是中國很重要的農業土壤資源,應根據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充分利用。
(原編制:席承藩 黃榮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