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傷暑中暑中熱辨誤】
論傷暑中暑中熱辨誤
嘗考仲景《金櫃》,有中喝而無中暑,後賢諸書有中暑而無中喝。
或以中暑即傷暑;
或以中喝即中熱,或以傷暑即傷寒;
議論紛紛,終無實指。
賴張潔古出而云:靜而得之謂傷暑,動而得之謂中暑。
此二語頗為中竅。
但於動靜之間,雖如指掌,而中、傷之義,尚末縷析,猶恐難啟後蒙。
蓋冬令風寒,原有中、傷之異,而夏間暑熱,豈無傷,中之分?夫寒有傷寒、中寒之路,大凡傷於陽經在表,則為傷寒;
中於陰經在裡,則為中寒。
冬令如斯,夏間果無待言矣。
凡人於盛暑之時‧納涼廣廈,避暑深陰,陽為陰遏,腠理閉塞,俄而無汗,頭痛身疼 惡寒發熱,胸悶嘔惡,此即靜而得之為傷暑也。
更有暑熱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致腎陽內歉,腠理不密,寒涼暑濕,乘虛直入,頃刻胸腹悶痛,肢逆汗冷,吐瀉交作,此無論動靜,而即為中暑也。
若此則冬有傷寒,即夏有傷暑;
冬有中寒,即夏有中暑也明矣。
至於夏暑炎蒸,赤日傍午,或躬視荒野,或力竭常塗,元氣既虛,曝烈復逼,登時昏倒,人事不知,此即動而得之為中熱也明矣。
蓋暑症之來路有三,而治暑之例法非一。
若由此而擴充之,庶讀書乏間津之嘆,而臨症無歧路之迷。
予所以不揣譾陋,將傷暑、中暑、中熱列為條辨,以便逐一參考。
至於錯綜融會,運用之妙,存乎其人也。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3680&pid=726006&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