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鹽治躁鬱症有差別 中研院從基因成功判讀】
目前對抗躁鬱症最有效的藥物是鋰鹽,但鋰鹽的療效並非對每一位躁鬱症患者都有效。中研院生醫所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合作,從近400位長期規則服用鋰鹽的病人血液加以分析,首度找到其「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GADL1)基因上,有3個變異位點帶有對偶基因T,跟鋰鹽療效有高度相關。
鋰鹽被應用在躁鬱症的預防性治療上己有將近50年歷史,但並非每一位躁鬱症患者服用後都有效,科學家至今還找不出確切解答。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朝雄合作,觀察躁鬱症病患多年的臨床病程及藥物治療史,從中挑選出近400位有長期且規則服藥的患者進行研究,首次發現這些患者的「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GADL1)基因上有3個變異位點對鋰鹽有高度反應。
鄭泰安說,患者基因蛋白上3個變異位點中,會帶有C、T對偶基因,其中T具變異性,只要出現T,就代表這類患者吃鋰鹽有效;若沒有就要用其它療法,可節省藥物資源,也不會延誤治療,他說:『(原音)要找到一些躁鬱症的病人,他有長期、規則地服用鋰鹽,我們一共找到394個病人有長期規則服用鋰鹽的,然後用量表去評裡面哪些人吃鋰鹽有效,再用高密度基因晶片去做基因型鑑定,再做比較分析,就發現說在這個基因點上,可以很有意義地把有效跟無效的兩組人分開。』
鄭泰安說,研究團隊目前已將研究結果投入臨床研究,日後將可作為發展臨床上用來篩檢鋰鹽療效的套組。這項成果2014年1月9日發表在國際排名第一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引用:http://n.yam.com/rti/fn/20140115/201401150537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