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經歷並且順適如意、命運通達然後平靜、寧靜,所以適合這裡因為順適如意、命運通達。順適如意、命運通達者,使順暢樣子。
12.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一切有形體的東西非能夠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使順暢,所以適合這裡因為反對、不同意。
13.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一切有形體的東西非能夠用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反對、不同意,因而適合這裡因為一樣,沒有差異品格性情。
14.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結交品格性情一樣,沒有差異者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一定依附、順服這裡,所以適合這裡因為程度之深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
15.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程度之深者非可以用多出來的,所以適合這裡因而不自滿。
16.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程度之深才幹不自滿一定樣子,所以適合這裡因而安樂。
17.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安樂一定事實狀況正面存在跟從、順從,所以適合這裡因而跟從、順從。
18.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用愛好跟從、順從品格性情者一定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關係,所以適合這裡因而迷亂;誘惑。迷亂;誘惑者,關係而言。
19. 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事實狀況的正面關係並且時間上能夠重要的,所以適合這裡因而到來、來到,到來、來到者,重要的而言。
20.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一切有形體的東西重要的然後能夠景像、情景,所以適合這裡因而景像、情景。
記錄老師直譯文如下:
11.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經歷然後通達然後存、居,所以適合這裡因為通達。通達者,交流、往來、交往而言。
12.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內容非能夠、適宜因為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交流、往來、交往,所以適合這裡因為壞、惡。
13.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內容非能夠、適宜因為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壞、惡,所以適合這裡因為和人。
14.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結交、交往人和者內容一定責任屬於這裡,所以適合這裡因為程度之深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
15.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程度之深者非能夠、適宜因為多餘、多出來的,所以適合這裡因為不自滿。
16.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程度之深並且足以勝任不自滿一定樂,所以適合這裡因為樂。
17.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樂一定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順應,所以適合這裡因為順應。
18.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因為值得順應人者一定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所作所為,所以適合這裡因為迷亂;誘惑。迷亂;誘惑者,所作所為而言。
19. 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所作所為然後能夠、適宜程度之深,所以適合這裡因為將、正、當。將、正、當者,程度之深而言。
20.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內容程度之深然後能夠、適宜看,所以適合這裡因為看。
本章節老師解析了《序卦》中第11卦至20卦的句章。
64卦是天之炁入空間度一圓周區分64個管屬範圍的名稱,以每個管屬範圍之炁為依據而呼應呈現出合炁的內容物。
陰陽變化呈現于空間有形萬物,在第七章,解說了人的頭腦運作模式呼應著八象之法呈現的八大模塊連動反應運作。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情緒感受、願景等等,來源於我們的頭腦接受的所見,所聽,所味覺,所觸覺的眾多信息的分析與反饋,驅動認知與感受。
易經序卦中64卦內容描述非常可貴,因為64卦描述是人的頭腦認知呈現的64種狀態,只有認知自己的思想來源,才能更好的認知與修正,這珍貴文字良言,卻久遠以來如明珠蒙尘無人能識。
古往今來湧現的各類大師,一般解64卦作吉凶論,卦是否有吉凶呢,易經文章很多篇章早就說過,卦無吉凶定論。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此【地天泰】卦之說。
一般容易被理解成天地相交,陰陽溝通呈現的安泰現象,意在理想實踐之後的安泰局面,所以為泰卦,還有解“泰”為政通人和之意,代表人心規範有禮,家庭國家安泰,生活安泰,精神安泰。
【地天泰】,從符號上可以看到陽交流陰、乾往來坤、雄交往雌的三交一往來程序,泰是通達之義,何謂通達,可以實現交流、交往、往來這個“通”的程序法則而言,勢必是一個過程與經歷,因而“履而泰然後安”表達說,做一件事,經歷一件事,就是履,只要有經歷完成,必有一套交流、交往、往來的程序,這是人在信息驅動下,認知、選擇做某事情後呈現的狀態,做完一件事情,不論成敗結果,都已完成與符合這個交流、交往、往來的程序,得到成功經驗是泰,得到失敗經驗也是泰,因此,對於事物的成敗不要以結果論,要以經歷經驗論,以事情經過中選擇程序的對與錯認知作為自己的“泰”。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此【天地否】卦之說。
一般認為,因為有了【地天泰】這個好的,吉祥的開始,也就是走向壞的開始,或者說沒有事情是長久的處於通泰狀態,所以會有否塞不通的時候,因而是【天地否】,把這兩卦做出了一個吉卦與凶卦的區分,這是有些人的自以為是。
【天地否】代表人對信息的另一種認知判斷的表現,沒有可能呈現所有的事情全部接納的做,這是與【地天泰】相對的一個卦,“否”是排除之意,選擇而排除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因此對於生活中人們表現出的考慮、尋找機會、排除拒絕、無效溝通等等情況,都是人們頭腦認知選擇呈現的“否卦”。
【地天泰】與【天地否】是經歷與未經歷的差異,並沒有好與壞的區分。
人會表現否卦,卻不會一直猶豫不定或排除拒絕的處在否卦狀態,人在選擇與排除的過程會呈現等待需求的狀態,但會因為每個人的個體能力與認知差異而呈現的需求的不同,這稱呼為“同人”,表達了個人認定的方式不同而個人等待需求也是不同的,這是頭腦接收與反饋運作能力產生的差異,故而繼【天地否】之後,又以“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天火同人】卦之說。
但是一般卻解做:
“事物不會一直否塞,會有機會同人之心,親如一體”,還有說,“因為有了否,已經壞了,壞到極點了,也會有好的機會了,人倒霉的時候要交朋友,找志同道合的人,重新來創業,這是大同思想,自由平等的原則。”
這樣解釋,很無語,我只能說,這樣解卦的人,非常理想主義者,要不就是夢想家,難道有遊戲規則說,處境糟糕時候,一定會給你好的機會嗎,失利不順的時候,要靠交朋友找志同道合的人來脫困嗎,請問,成功是不是只會給有能力者機會、只給有準備者機會,試問一個能力差者如何成功,若能力糟糕有可能靠朋友翻身嗎!
何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否到極點處在下層的困頓的人真的會有那種有能力、有高遠志向、還與他志同道合,共同創業的好朋友?
易的智慧,不是用作理想主義的。
因個人能力與認知差異不同,呈現不同的等待需求後,代表每個人會找到擁有自己的專屬需求目標,並且會延伸發展到實際行動中去產生實際的目標實踐擁有,“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這便是【火天大有】卦之說。
80分的能力認知完成80分程度的目標,100分的能力認知會完成100分程度的目標的道理,【天火同人】與【火天大有】是因果呼應關係。
看一般解釋成“與人和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萬物歸附於人”,或者有說“沒有自私的佔有,只有為公眾的大自私,為團體的大自私,為天下大自私,如此胸襟就是物必歸焉,大有卦”,我很想說,人若沒有私心,那真是比神還高級,況且64卦是天地運行自然規律繁衍的法則,會可能去倡導洗腦教人什麼是高風亮節的“操守”麼?
正確程序上來說,【火天大有】就是因為“同人”表現的不同的需求,發展到去實踐不同的需求目標。
實踐不同的需求目標發展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地山謙】卦之說,已經去實踐達到自己的需求目標,獲得自己的需求得到好處,而不會認為自己獲取需求的能力足足有餘,不會認為自己的能力到頂峰了,這個“不可盈”的態度,是不自滿的表現,不停止探索,不停止學習,不停止的危機感,都會讓人每天做更好一點,每天進步多一點,這是人的頭腦認知的表現出“謙”的意識與行為。
並不是一般大師理解的認為火天大有是警告人在獲得大有、達到最高點後不能驕傲自滿的警示之卦說。
在有了【火天大有】、【地山謙】的行為意識之後,呈現“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的【雷地豫】卦之說,代表有了實際的能力實踐獲得需求目標又不會自滿的停留在這個能力程度,必然會心態上樂於去做進步的事情,樂於接受新的事物,樂於新的知識,樂於接受新的目標,“豫”頭腦反饋傳達的一種樂於接受的心態,是心甘情願的意識指令。
一般解豫卦做吉卦,認為“有大業還能夠謙虛待人待事,一定獲得安豫快樂”“一個人富貴功名地位到了極點,又謙虛,就會舒服,就會優豫”,這洗腦式的解卦,與64卦之辭義,相去十萬八千里了。
有了不自滿的態度,樂於接受進步的意識,一定會呈現行為上的順應,“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澤雷隨】卦之說,對於樂於進步、樂於新知識能力、樂於新目標達成,一定會遵循更高的規則去做,去達成,比如說,我要達到學習提高,一定會樂於遵循老師的授課認真的去理解內容,樂於參與考核,樂於做一切與學習進步的事情,頭腦意識傳達給行為上的順應,稱為“隨”。
一般解隨卦認為“安豫一定有人追隨”“安豫後就有衰敗,居安思危,而舒服結果就跟隨;追隨、隨便...”等等眾多的名詞組詞解釋,如此解釋有沒有道理您自己去斷。
行為上順應了思想樂於做的意識,必然是頭腦會呈現有所作為的依據,希望、目標、願景讓自己主動要去期待事物到達什麼程度,是由自己的喜歡而依據,當頭腦分析信息反饋呈現出自己的喜愛,這個稱謂“蠱”,因而“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山風蠱】卦之說,蠱,迷亂,誘惑,並非貶義,只是自己的的認知匹配的喜好程度,呈現出對事物的追求程度,是行為的動力,誘惑之說,可見世上一切誘惑皆是假象,因為自己的知識認識水平高低不同,產生同一件事情,因不同的認知而不同喜好程度、不同的誘惑程度,因此一切都源於自己的頭腦。
那些解釋山風蠱認為,因喜好弱點被人投其所好而誘惑,或者認為蠱代表有迷惑的事情需要解決,只是在加減字義。
當一些事物因自己的認知產生喜愛指令依據,便會把這個喜愛誘惑付諸於行動要去做,正要去做,為“臨”,此“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地澤臨】卦之說,喜愛的程度有多深,那剛想要做的,時機剛好要做的,當然要做的,參與的程度執著的程度便有多深。
當喜愛的程度,執著的程度,參與的程度有多深,才會產生對事物的求知了解程度有多深,才能更深程度度的掌握其中的差異性,了解差異性,達到了可“觀”的狀態,此為“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風地觀】卦之說,這也是知識水平的程度而反饋出我們的頭腦對於事物“觀”的差異,不斷提高的認知能力,對人、事、物、地、境情景的認知不同,世界觀也不同。
那些淺薄的看法認為【風地觀】只是“事業廣大,別人就會觀瞻,有所學習效法”“事物生長大了,壯大了,可以觀仰”之類,簡直是點金成沙,作踐文字。
本小節共解說十個卦,皆是從【乾為天】【坤為地】以時間空間為首要條件的卦中環環相演而來,人的大腦接受信息(指有萬事物)從無到有,到解析(認知變化)的反饋,到行為意識的相應呈現,所有的卦都在說人的頭腦對世界上人、事、物、地、境情景的認知反應,由此,可以說,這個世界看似相同,卻其實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您的認知程度如何,您的世界就呈現怎樣,各有各世界。
您之耳聞,您之所見,也許都不是真實的,因為同樣的事物,只要認知變了,您的觀感就變了,您所見的一切人、事、物的情景給與您的情緒都是可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