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論】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者,是言見症之期,非傳經之日也。
歧伯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膺背兩脅,亦中其經,蓋太陽經部位最高,故一日發,陽明經位次之,故二日發,少陽經位又次之,故三日發,是氣有高下,病有遠近,適其至所為故也。
夫三陽各受寒邪,不必自太陽始,諸家言二陽必自太陽傳來者,未審斯義耳,若傷寒二日,當陽明病,若不見陽明表證,是陽明之熱不傳於表也。
三日少陽當病,不見少陽表證,是少陽之熱不傳於表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受寒三日,不見三陽表症,是其人陽氣沖和,不與寒爭,寒邪亦不得入,故三陽盡不受邪也。
若陰虛而不能支,則三陰受邪氣,岐伯曰,中於陰者,從臂胻始,故三陰各自受寒邪,不必陽經傳授,所謂太陰四日,少陰五日,厥陰六日者,亦以陰經之高下,為見症之期,非六經部位以次相傳之日也。
三陰受邪,病為在裏,故邪入太陰,則腹滿而吐,食不下,邪入少陰,欲吐不吐,邪入厥陰,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蚘,所以然者,邪自陰經入藏,藏氣實而不能容,則流於府,府者胃也。
入胃則無所復傳,故三陰受病,已入於府者,可下也。
若胃陽有餘,則能食不嘔,可預知三陰之不受邪矣,蓋三陽皆看陽明之轉旋,三陰之不受邪者,藉胃之蔽其外也。
則胃不特為六經出路,而實為三陰外蔽矣,胃陽盛,則寒邪自解,胃陽虛,則寒邪深入陰經而為患,胃陽亡,則水漿不入而死,要知三陰受邪,關係不在太陽而全在陽明。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8%87%E9%9B%8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4784&pid=688873&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