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一)嚴謹的治學思想和對古典取熱刺法文獻的通解張氏從1958年起,特別是在六七十年代,結合臨床集中研究了以《針灸大成》為代表的有關針灸方面的古典文獻,並對針刺手法部分分門別類,進行了縱向研究、橫向對比和交叉分析。
他在臨床上特別注重抓每一事物的規律性,然後再反復驗證進行昇華。
他認為這樣的理論研究,才更接近於事物的本質;
這樣研究出來的理論,才能更有效地指導臨床。
從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張氏就是用這種治學思想與方法來研究針感的性質與傳導方位;
而後又在70年代以同樣的指導思想研究了循經感傳規律性。
經二三十年的廣泛驗證,均表明這兩組理論是正確的,並且在驗證中他又不斷修訂和充實了這些理論。
這種研究思路和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正如張氏所說:「一個人不能從宏觀上調控自己,他就不可能在學術上有較大的成功。
張氏正是這樣從古典文獻和臨床實踐中來研究針刺手法的。
對古典文獻的通解是他研究的一大特色,他認為:「儘管燒山火這個詞是出自泉石先生筆下,但真正繼承和發展了《內經》所言『刺熱』之法的還是竇漢卿。
竇太師在他的《標幽賦》中僅用一句話『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就活靈活現地道出了取熱刺法『燒山火』的真諦,而對這個論斷的理解要看它的實質,看它的意向和精神,看它所提出的一種綜合趨勢。
如果把『推、內、進、搓』四個字作為一組內容來連貫理解,則這種排比說明了取熱時必須向內用力。
『向內』是關鍵、是靈魂,抓住這一點,不管怎樣因實際需要而改換方法,也是萬變不離其原則,必須『向內用力』。
用這種思路去考慮取熱刺法之燒山火,上從《靈樞?小針解》對「徐疾」的注釋,下至元明之際所提出的經典術式,以及許多針灸名家的臨床實踐,便一目了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