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素問?八正神明論》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可以作為「醫者意也」的良好注腳。
「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
這裏描述了一種只能心領神會而無法言傳的獨悟意境,它是科學研究過程中思維活動的一種感知。
這一思維方式是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獲取經驗,廣泛攝取知識,潛心思索,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尋找出事物本質的真諦,是認識上的一次昇華。
當代美國科學家波拉尼將知識分為可言明的和未可言明的兩大類。
前者可以相互轉達,共同分享,是客觀的、非個人化的,這種知識只是知識的表層;
後者是個人化的,難以言傳的,屬於知識的深層。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正是在個人的長期努力中逐漸感悟到一些進入個人意識中的思維技能和習慣。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9年第2期)。
孫思邈曾強調醫藝難精,「既非神授,何以得其精微」?
他說:「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尋思妙理,留意鑽研」,「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絲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效,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千金方》)。
可見,「醫者意也」,並非是神秘莫測的唯心論的東西,它是經過長期深入鑽研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勤於思考,才能達到的境界,也是一個臨床醫生必須練就的一項基本功。
中醫學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藝,而是一門具有高深理論體系的科學,所以僅有感性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將實踐中獲得的材料,經過理性思考,多多「加意」,才能上升為理論,並不斷充實和發展。
因此,中醫學中「醫者意也」的含義是意味深長的。
裘氏曾經深有感觸地說:「『醫者意也』一辭,如淺乎言之,它是學習醫學的一個起碼而又必備的條件;
若深乎言之,乃是達到一定造詣或者有所創造發明的一個重要保證,它雖是短短的一句話,確是『不廢江湖萬古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