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四)峻劑快利,攻逐水飲夫飲邪之為病有四,而痰飲停結於胸脅者為懸飲。
《金匱》在痰飲分型和論治上確立了溫化、通下、峻逐、宣散、通利等治法。
對胸水的論治,多屬懸飲範疇,如發病急,兼有胸痛,胸脹甚,喘滿氣急,安臥難平,或有胸脅脹滿,乃水飲痰濁積聚於胸中,宜「逐水而水自大小便去,水去則肺寧」,胸脅脹滿、喘咳諸證可愈。
宗仲景法以十棗湯或大陷胸湯加減變化治之。
體實者可用甘遂大棗湯,即甘遂1~3克、甘草10~15克、大棗20~30克,煎湯日服一劑,服後得大利下即止,並以獨參湯固護元氣。
臨床觀察甘遂得甘草之甘緩則攻逐水飲之效存而竣烈傷正之弊得制。
攻邪切忌傷正,李氏則有攻一補九,攻二補八……攻補各半等攻補兼施之治法。
即用攻逐水飲之劑一日,而調補正氣之劑九日,一則以待正氣恢復,利於藥力而攻邪;
二則邪勢漸退則正氣得安。
如治侯某,男,53歲,因右胸疼痛伴咳嗽、氣緊,於1991年9月13日以「右胸腔積液」收入住院,經多次胸穿抽取胸水為「血性胸水」,並經抗感染、支持、對症等治療,胸水仍有增無減,患者胸痛,脹滿加重。
李氏處方甘遂甘草湯,服一劑即腹瀉便溏,二劑即瀉下水樣黏濁液,自感胸悶氣緊減輕,停服上方,以健脾、瀉肺、化飲、利尿之劑以調之,其間以西藥抗感染,支持治療,胸水減少,部分形成包裹性小體積液平灶,後經病理確診為胸腔及胸膜轉移性癌,胸水經瀉下逐水治療後趨於穩定。
對於腹水,屬中醫臌脹範圍,李氏常用自擬「紅寶丸」治療。
處方:大黃、甘遂、三七、血通、醜牛等煎水,使藥水汁全煮浸入大棗中,烘乾大棗,取食大棗。
凡元氣不足,腎氣或脾氣虧虛者,加入人參入原藥汁中煮取大棗,故取名為「紅寶丸」。
該方仿十棗湯之藥意而增加活血、行氣、化痰之品,以大棗為佐輔藥料,取食藥棗法以堅者緩削,對肝硬化腹水療效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