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三】
脾腎陰虛心腎不交案馮某,女,55歲。
胸悶常作,陣發性左胸絞痛反復發作10餘年。
心煩心悸,頭暈乏力,夜寐多夢,知饑納差,口乾多飲,大便乾結,小便量多。
舌紅少苔,脈沉細澀。
心電圖:ST-T改變。
辨為胃陰不足,心脾兩虛。
治以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生黃耆15克、當歸9克、太子參12克、麥冬10克、黃精10克、炒柏子仁12克、丹參15克、山藥15克、山萸肉10克、寄生15克、生牡蠣20克(先煎),佛手10克。
服12劑後,諸症明顯減輕,唯仍口乾喜飲,飲而不解。
此為病久及腎,脾腎陰虛,虛火上炎,需加重滋補腎陰之藥量,遂以沙參12克、麥冬10克、半夏9克、生石膏15克、竹葉6克、炒柏子仁12克、茯苓12克、黃精15克、製首烏10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0克、炙甘草6克,藥進21劑,飲水正常,諸症得平,心電圖大致正常。
四、痹病臨床治療經驗自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成立之日起,即建立了痹病專題學組,路氏在該學組任主任委員。
在他與副主任焦樹德教授和其他委員共同組織帶動努力下,集中全國力量對痹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從1983年9月在山西雁北舉行的全國首次痹病研討會以來,已召開了6次全國性的痹病研討會,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痹病研究隊伍和提高了痹病防治水準,在弘揚祖國醫學,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作了巨大貢獻。
他還不顧年高體勞,診務繁忙,伏案健筆意縱橫,奮起立說著文章,路氏主編的《痹病論治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對「風寒痹阻證」、「濕熱痹阻證」等23種痹病證候進行理論與臨床分析研究,試圖使痹病的辨治向著證候規範化邁進。
著《路志正醫林集腋》(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一書,將「痹病雜談一組」收入書內,是他集50年臨床治療痹病經驗之精華,現擇其要者錄之,可觀其治療痹病經驗特色之大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