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6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1:51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案:張某,男,53歲,1990年5月12日初診。


腰背冷痛反復發作6年。


患者自訴於6年前漸起腰部疼痛,反復發作,遇寒或陰雨天加重。


曾去某醫院作多種檢查,未見異常。


服過中西藥物,但療效不鞏固。


近5天前因下田間勞作受寒,腰部冷痛加重,轉側不靈,活動不便,入夜更甚,痛不能寐,影響工作和生活,故求楊氏診治。


四診所見:患者精神苦悶,面色白光白,畏寒,膝軟,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緊。


檢查:雙側腎俞、大腸俞壓痛明顯,尤以左側為甚。


診斷為寒濕腰痛,乃風寒濕三氣襲入太陽之經和督脈所致。


治擬溫腎散寒,蠲痹通絡之法。


選雙側足太陽膀胱經胃俞至膀胱俞段,督脈的懸樞至腰俞段,以拍打灸法治之。


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


治療1次後,痛勢減輕。


一療程後,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活動較前輕便。


二療程後,冷痛全消,肢體活動自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1:5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腰者腎之府,腎與膀胱相表裏,為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又為督帶之要會。


故腰痛在經則屬太陽、督帶,在臟則屬腎。


古人說太陽經腰痛,是外感六淫所致,腎病腰痛是內傷、房勞而得,寒濕腰痛多為腎氣本虛,寒濕之邪內侵,乘虛而入。


本例症見腰痛膝軟,知其腎虛,冷痛為主,受寒加劇,入夜尤甚,是寒濕之邪侵,舌淡白,脈沉緊是其外候。


楊氏據其症狀,採用溫腎散寒,除濕通絡之法,取太陽、督脈經穴拍打灸之,既可疏通腰部經氣,又可溫腎散寒除濕,俾經絡疏通,寒濕蠲除,則諸恙悉退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2:1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3點按灸法:是一種利用微型藥艾條點按人體穴位施灸的方法,為祖國醫學針灸治療方法之一,歷史悠久,操作獨特,療效奇異神速,操作方法如同持針施灸,故先賢奉為「神針」而秘傳。


楊氏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將「神針」製成微型藥艾條,既火力溫和,便於操作,又療效卓著,頗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其法選雄黃20克、冰片2克、麝香1克、火硝10克、川烏30克、草烏30克、白芷20克、精製艾絨60克。


除艾絨外,將其餘七味藥物分別置於乳缽內,研為極細末,以無聲為度,然後將艾絨用少量曲酒噴濕,再將藥末均勻撒在艾絨內,以手充分揉勻,陰乾。


取上述艾絨2克,均勻地平鋪在20釐米長、7釐米寬、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2毫米的圓柱形,越緊越好,用膠水或漿糊封口即成。


方中用雄黃辛溫,能溫通氣血,清瘀散結,搜剔百節中之大風積聚;


冰片辛涼,通諸竅,散鬱火,消腫止痛;


麝香辛香走竄,能通諸竅,為通絡散結之要藥;


川烏、草烏大辛大熱,能祛風除濕,疏風散寒,調經止痛,通絡除痹;


白芷辛溫,芳香透竄,散風燥濕,通利血脈;


火硝甘鹹,除五臟寒熱邪氣,逐六腑痞結積聚,有推新致新,催火助燃,以增強竄透力。


以上藥物與精製艾絨混合一起,製成艾條,可達疏風散寒,溫經通絡,活血除痹之功。


主要用於治療傷風感冒、咳嗽、哮喘、泄瀉、痢疾、頑癬、陰疽、胃痛、腹痛、痛經、頑固性頭痛等症。


臨床應用時,將微型藥艾條一端用火柴點燃,醫者右手持微型艾條,對準施術部位,快速點按,如雀啄食,一觸即起,此為一,每次3~7,以不灼傷皮膚為度。


注意在點按頭部穴位時,應儘量將頭髮撥開,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於操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2:20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案:楊某,女,46歲。


1992年4月3日初診。


左側頭痛7年。


患者自訴於7年前漸起左側頭痛,每次發作時從左側眉棱眼眶開始,隨即蔓延頭部,痛如刀割,甚則出現噁心、嘔吐、眩暈等症。


曾去某醫院檢查,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服鎮靜止痛,擴張血管等藥,痛勢雖有緩解,但多次復發。


曾服中藥數十劑,效果不顯。


近三天前因感受風寒,頭痛再度發作。


症見面色蒼白,鼻塞流涕,舌質淡,苔白,脈弦緊。


診斷為偏頭痛,乃風寒之邪侵襲少陽經脈所致。


治擬祛風散寒,溫通經絡之法。


處方:風池、太陽、頭維、本神、率谷、合谷、肺俞。


以上穴位,除合谷、肺俞取雙側外,其餘均取左側,以點按灼灸。


每日1次,每次每穴灸5火焦,10次為1療程,兩療程間休息3~5日,共治3療程,遂獲痊癒,半年後隨訪,未再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2:2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本例患者素有頭痛,復感外邪,新感引發宿疾。


頭側為少陽之分野,前人有「偏頭痛者屬少陽」之說。


蓋手足六陽之經雖皆上至頭,而手少陽之脈循行於耳後,足少陽之經循行於頭側。


風寒之邪侵襲少陽,經氣不利,故頭痛發作。


風寒襲擊,肺氣不宣,乃見鼻塞流涕諸症。


方中取風池、本神、率谷為少陽經穴,灸之以疏少陽經氣;


太陽主表,大腸與肺相表裏,點灸合谷、頭維、肺俞,既可疏風通絡,又能宣肺散寒。


諸穴合用,可通調三陽經氣,使絡脈通暢,氣血和順,則頭痛可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2:39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4藥錠灸法:楊氏出身於中醫名門世家,其家傳藥錠灸法(又名小神針)經臨床應用數十餘年,治癒不少疑難雜症。


他認為該法具有溫經散寒,通絡除痹,疏風止癢,回陽固脫的功能,用治各種風濕痹痛、頑固性頭痛、脘腹冷痛、偏頭痛、疝痛、痛經以及一切陽虛陰盛或寒邪所致之痛證均有良效。


其法取硫磺80克、朱砂8克、川烏10克、草烏10克、乳香10克、甲珠10克、冰片3克、麝香2克,分別置於乳缽內,研為細末,以無聲為度。


先將硫磺一味盛於銅勺內,炭火上熔化,次入二烏、乳香、甲珠和勻,再入朱砂、冰片、麝香,充分攪拌,然後傾於光潔大理石板上,攤開冷卻,壓成薄片,切成條形,搓成線狀,裁成米粒長短之藥炷,貯於瓶內。


臨床用時取藥炷一粒,先於穴位或痛處塗搽少許蒜泥或凡士林,將藥炷置於其上,火柴點燃,俟火將滅,用薑片按之,換炷再灸。


連灸3~7壯為度。


由於該法製作簡單,操作方便,療效明顯優於一般艾灸法,故在臨床頗有實用價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2:48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案:李某某,男,46歲。


1990年9月12日初診。


反復胃脘疼痛10年。


患者自訴於10年前因生活規律打亂而漸起胃脘疼痛,近年頻繁發作。


今年6月14日經某醫院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


曾經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特轉針灸診治。


四診所見:胃脘隱痛,食後約半小時,疼痛加劇,伴脘腹脹滿,噯氣,噁心,反酸,口乾而喜熱飲,大便稀薄,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細。


診斷為胃脘痛,證屬脾胃虛弱,寒濕中阻。


治擬健脾除濕,散寒止痛之法。


處方:(1)內關、中脘、足三里、章門;


(2)脾俞、胃俞、三陰交、梁門。


以上腧穴除中脘外,均取雙側,以藥錠灸之。


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穴5~7壯,10次為一療程,兩療程間休息3~5天。


經治療兩個療程後,諸症消失。


1990年12月10日胃鏡複查:潰瘍面已癒合。


1月後隨訪,亦未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2:5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胃潰瘍屬中醫胃脘痛、嘈雜範疇。


從本例症狀來看,係脾胃虛寒、中州運化無力之候。


楊氏認為,針灸治療脾胃虛寒之證,多用俞募配穴法,因臟腑之氣通於背俞、腹募,故取脾胃之背俞、脾俞、胃俞,配脾胃之募穴中脘、章門;


中脘、章門又分別為臟腑會穴,四穴合用,溫脾養胃,補中益氣。


配內關、足三里、梁門、三陰交以寬中理氣、和胃健脾,以加強其溫通經氣之功。


俟脾胃功能健旺,氣機升降有司,則胃痛之症自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3:0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5藥線灸法:楊氏藥線灸法是在傳統燈火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法用雄黃10克、火硝10克、硼砂10克、樟腦3克、麝香1克、棉線50克,將前藥5味分別置於乳缽內,研為極細末,以無聲為度,不宜合碾,以免意外。


然後將棉線(被蓋棉線)4~5股,搓緊成左右線繩,約15~2毫米粗細。


棉線搓緊成繩後,用黃蠟捋光,用曲酒適量浸泡1日,取出濕潤之棉線,撒上混合均勻之藥末使之黏線上上,用手充分搓於線內,陰乾,瓷瓶收貯。


臨床應用時,先將應灸部位暴露於外,循經尋穴,然後將藥線一端在酒精燈上點燃,醫者右手持著火之藥線,對準應灸部位或經穴,快速點灸,如雀啄食,一觸即起,此為一,每穴3~7為宜。


本法具有溫通經脈、宣散寒濕、疏風止痛的作用,用治一切風寒濕痹、痿、內傷飲食、外感寒邪、陽虛頭痛、頭風痛、胃氣痛、脘腹冷痛、腰背胸脅痛、痛經、小兒驚風、跌僕損傷、瘡癤初起、頑癬、纏腰火丹等症,療效卓著。


諸多門人,臨床運用多年,均深贊其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3:1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例案:謝某某,女,22歲。


1990年9月3日初診。


經期腹痛2年餘。


患者自訴近兩年來每次月經來潮第一、二日小腹綿綿作痛,受寒加重,得溫則減。


此次行經已二日,因受涼疼痛加劇而就診。


診見患者面色蒼白,精神倦怠,腰脊酸痛,腹部喜暖喜按,經量多,色淡,質清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此為痛經,證屬肝腎虧損,寒濕凝滯。


治當補益肝腎,溫散寒濕,通絡止痛。


處方:關元、中極、帶脈、三陰交。


用藥線灸之,每穴3~7,治後20分鐘,疼痛即逐漸緩解,連灸3日症狀消失。


囑其每次月經來潮前3日開始灸治,直至經期後3日。


按此法連續治療3個月經週期,其病即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3:2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按:痛經之症,原因甚多,先賢朱丹溪曾有「將行作痛者,氣之滯也;


行後作痛者,氣血虛也」的論述。


而氣血虛弱,原因頗多,氣滯之因,亦有胞宮陰寒自盛,或經期感受風寒所致等。


本例病者,腹痛綿綿,受寒加重,是陽虛陰盛之象;


面色蒼白,精神倦怠,腰膝酸痛,脈象沉細,是肝腎虧虛之徵。


楊氏審證求因,用藥線灸法,取關元為下元真氣所聚,能補益精血;


中極為任脈經穴,通於胞宮,取之可調理衝任;


帶脈為足少陽、帶脈交會穴,灸之可疏帶脈經氣,散寒除濕;


三陰交為肝、脾、腎之會穴,對三臟均有調節作用,乃痛經之遠道取穴。


諸穴同用,共奏補益肝腎,調理衝任之效。


楊氏指出:針灸治療痛經,除強調「辨證求因」及「審因論治」外,尚需掌握針治的時機,方可獲得預期效果。


對室女初次經來即痛,以後每行必痛,經期尚准者,可不針灸,發育之後,多自行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3:3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強中案德?蒙伯戈,男,25歲,黑種人。


1979年11月23日初診。


陰莖異常勃起18天。


自訴於18天前陰莖勃起不收,伴心煩,莖中痛。


曾口服安定,肌注冬眠靈,行腰骶椎封閉麻醉等,經治10余天無效,故轉針灸科治療。


診見患者體質壯實,神色緊張,鬱悶煩躁,惶惶不安,小便微黃,舌尖稍紅,苔薄白少津,脈弦微數。


此乃肝腎二經失調,相火偏亢之強中症。


治宜調理肝腎,清瀉相火。


處方:①太衝透湧泉、太谿、次;


②三陰交、神門、照海、會陰。


兩組腧穴,每次一組,交換使用,每日一次,行重瀉手法,俾針感強烈,再通電流。


留針半小時。


經治12次後恢復,觀察半月未復發,痊癒出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3:4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強中一症,古有「陰縱」、「陽強」之謂,用針刺施治獲效,雖有記載,但較為罕見。


楊氏根據經絡病機分析,認為主要責之肝腎任督四經,即腎經任脈陰血偏虛,而肝經督脈相火偏亢,仿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選太衝透湧泉滋水涵木以制妄動之相火,三陰交、神門、照海調理肝腎而安神,會陰疏通任督,暢達經氣,佐以次清瀉相火,使邪熱有出路。


其辨證細膩,分析精當,處方用穴,絲絲入扣,故收桴鼓相應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3:55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二、聾啞案宋某某,男,23歲,待業青年。


1976年7月25日初診。


代述:聾啞已22年。


患者一歲半時發高燒40℃,燒至抽風,燒退之後即不能說話,做事打手式,此後身體壯實,很少患病,生活尚能自理。


檢查兩耳尚有殘余聽力,雷聲、汽笛聲偶有察覺,但智力發育欠佳,不知天日,發音器官正常,脈舌無異,其他無甚特殊,要求針灸治療。


此為聾啞,乃少陽經氣閉阻,精氣不達於上竅所致。


治宜疏調經脈,通音開竅。


處方:①啞門、廉泉、耳門、外關;


②風池、增音、合谷、腎俞;


③翳明、聽宮、足臨泣、中渚;


④翳風、聽會、百會、通里。


以上按三部配穴法,組成四個處方,輪流交換針刺治療,10次為一療程。


第一療程每日治療一次,以後隔日治療一次,每療程結束後休息五天,再行二、三、四療程,同時加強語音訓練。


第一療程結束後,病情有所好轉,神態較前靈活一些,能說單音字,如「媽」、「爸」等。


第二療程結束後,病情進一步好轉,語言較前明朗,能說簡單語言,如「媽媽」、「爸爸」、「毛主席」等。


9月15日複診,病情明顯進步。


再行第四療程,10月5日結束治療觀察效果,基本能說簡單語言,囑其堅持治療,可能收效更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4:0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聾啞病,多因聾致啞,自幼失去聽力,無從學會語言,故成聾啞。


本病多見於小兒,由於臟腑嬌嫩,不耐風寒,一有感觸則高熱驚厥,津傷液竭不能上注於頭而走空竅。


耳為清空之地,清陽之氣流行之所,風熱火邪干擾清竅,閉阻竅絡,清竅為之不靈,故耳失聰,治宜疏經活絡,開音通竅。


選穴處方,本「經脈所過,主治所在」原則,取上述經穴而起疏調經脈,通音開竅之作用。


啞門是督脈陽維之會,入係舌本;


廉泉屬任脈至咽喉絡舌,取之通音以開竅絡;


舌為心之苗,言為心之聲,心氣通於舌,心寄竅於耳,故取通里通心氣以開音;


三焦、膽、小腸之脈皆絡於耳,故用耳門、外關、聽宮、風池、翳風、足臨泣、中渚、聽會通調經氣,開竅聰耳。


腎氣通於耳,取腎俞調腎氣。


百會屬督脈入絡腦,取之以寧神定志。


翳明、增音為經驗效穴。


以上各穴相伍,具有通調經氣,疏理竅絡,寧心定志,啟閉開竅之力,所以獲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4:14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三、火眼案劉某某,男,14歲,學生。


1958年8月30日初診。


雙目紅腫疼痛5天。


患者自訴於5天前突然起病,先病於左,後病於右,腫脹刺痛,痛癢交作,逐漸加重。


四診所見:雙目紅腫如桃,怕光流淚,沙澀難睜,眼眵堆積,膠結不開,白睛紅絲縷縷,頭額連眼眶脹痛,坐臥不寧,伴惡寒發熱,口苦而小溲短赤,大便乾燥,舌尖紅,苔薄微黃,脈弦數。


此乃風熱火眼,治宜疏風清熱,消腫止痛。


處方:睛明、瞳子、太陽、耳尖。


以上穴位,睛明用28號毫針直刺15寸深,每3分鐘提插撚轉針瀉手法一次,眼眶和眼珠均有沉重酸脹感,留針半小時。


後三穴三棱針點刺出血,每穴約05毫升,針後熱淚盈眶,頭痛眼脹,當即輕鬆,病勢大減。


9月1日複診,紅腫消退過半,可見光亮。


又刺攢竹、太陽出血,三日後隨訪已上學念書,其病獲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4:2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病中醫名為「天行赤眼」或稱「暴發火眼」,俗稱紅眼病。


好發於春秋二季,且能傳染於他人。


其發病之因,多由風熱毒邪,時行戾氣,或過食辛辣煎炒,兼風熱上熏於目而成。


本病歷代醫籍多有載述,如《玉龍歌》云:「兩眼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自然消。


《勝玉歌》亦云:「目內紅腫苦皺眉,絲竹攢竹亦堪醫。


楊氏認為此病屬陽實火熱之證,治宜疏風泄熱,消腫止痛為法。


取足太陽經穴睛明、攢竹主治一切目病,太陽主表,刺之疏散上焦風熱;


耳尖、太陽為經外奇穴,點刺出血,瀉頭目壅滯之熱邪;


瞳子刺血,因少陽屬膽木主風,能疏風熱以瀉相火。


數穴合用,刺血為主,可達散風清熱、通絡明目之目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4:3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四、瘧疾案梁某某,男,14歲,學生。


1978年4月17日初診。


定時往來寒熱3天。


患者自訴於4月15日開始發病,每日上午10時發冷發熱,先冷後熱,體若燔炭,燒後出汗,午後6時汗止,脈靜身和,伴有全身肌肉疲軟作痛,左側頸項胸脅部尤甚,口淡無味,納差乏力,無咳嗽鼻塞,流涕噴嚏。


大便正常,小溲微黃,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微數。


血液化驗檢查發現有瘧原蟲。


此為感受瘧邪,邪伏半表半裏之瘧疾。


治宜和解少陽,祛邪截瘧,處方:大椎、後谿、內關。


以上處方,用28號粗毫針針刺,均有酸麻脹得氣傳導感。


上午8時就診,治後當天即未發作,諸證頓失。


22日查血仍發現有瘧原蟲,按上方共針5次,4月28日複診再查血,瘧原蟲已轉陰,飲食起居如常,現已上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4:4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評析]本病由於感受瘧邪所致,邪氣侵襲人體,伏於半表半裏,出入營衛之間,正邪相爭,故寒熱往來;


正邪相離則病止,故脈靜身和,止則其邪踞於少陽之經,其病尚淺,故一日一作。


全身肌肉疲軟,頸項胸脅疼痛,為外邪阻滯少陽經脈之故。


少陽與厥陰為表裏,肝脈挾胃絡膽,別貫膈上注肺,其熱循經上熏,則見口淡無味,納差乏力。


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微數,是邪氣在半表半裏之徵。


溲微黃乃少陽鬱熱之象。


邪非在表又非在裏,故無咳嗽、鼻塞、流涕等肺衛症狀。


凡病瘧疾,不離少陽。


少陽為表裏之界,邪居其間,治當和解透邪。


取大椎屬督脈,後谿屬太陽,通督脈。


督脈屬陽,主一身之表。


二穴針之瀉陽熱之邪,使邪由表而解。


內關屬厥陰,與少陽為表裏,和解少陽以祛邪。


三穴合用,共奏和解少陽,祛邪截瘧之功。


《素問?刺瘧論》云:「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本病之所以治癒,針刺時機,亦屬要著,乃「迎而奪之」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8 16:04:53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五、蛔厥案羅某某,男,8歲,學生。


1966年3月3日初診。


脘腹陣發性疼痛1月,加重1天。


其父代訴:患者近一月來臍周隱隱作痛,泛酸,時作時止,喜按,按之痛減。


日前曾服使君子、寶塔糖,痛稍緩。


於昨日上午突然上腹劇痛,難以自忍,放射至胸脅,並伴寒熱,由兒科轉入針灸治療。


四診所見:腹痛日三、四作,不思飲食,口渴欲飲,泛惡吐苦水及嘔蛔蟲一條,坐臥不安,嚎啕痛哭不已,汗出肢冷,觸之上腹有壓痛,面色蒼白,脈弦細而數,舌尖紅,苔濁膩。


此為蛔蟲上竄膽腑,致膽氣閉阻之蛔厥證。


治宜驅蟲止痛,通調腑氣。


處方:①日月、膽俞、足三里;


②期門、至陽、四縫。


以上兩組處方,循經遠近相伍,針罐同施交換治療,一日二次,用28號1寸毫針強刺瀉法,右期門、日月、膽俞淺刺疾出,加拔火罐留罐20分鐘;


足三里、至陽強刺1寸深,留針1小時;


四縫點刺出淡黃色黏液。


每3分鐘催針一次。


10分鐘後疼痛消失,患者即時入睡。


3月8日複診,據訴排蟲三條,能進飲食,尚時感隱痛。


為了鞏固療效,按第二處方繼針一次,3月30日隨訪,其病未再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3 15:03 , Processed in 1.67188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