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頭者諸陽之會,上丹產於泥丸宮,百神所聚。
百神指各種神志活動,它們都聚集在腦中泥丸宮。
何謂泥丸宮?
道家說得很詳細,魏晉時的《黃帝內景經》將腦分為九宮,即明堂宮、洞房宮、丹田宮、天庭宮、流珠宮、玉帝宮、極真宮、立丹宮、太皇宮。
其中丹田宮,就是泥丸宮的別名。
九宮都有神明所居,故曰:「九宮正虛(墟),神明宮。
其中泥丸宮又是主要的,故又曰:「泥丸百節皆有神」,「腦神精根宇泥丸。
朝鮮許浚《東醫寶鑒?外形篇》卷一頭條引元《金丹正理》曰:「頭為天穀以藏神。
穀者,天穀也;
神者,一身之元神也。
……頭有九宮,上應九天,中間一宮,謂之泥丸。
又曰黃庭,又曰崑崙,又曰天穀,其名頗多,乃元神所注之宮。
又曰:「九宮羅列七竅,應透泥丸之宮」,「日則接於物,夜則接於夢。
意即腦中元神能通過七竅以感覺分析並認識事物,能進行抽象思維。
700多年前就有如此深入而科學的認識,的確難能可貴。
腦主元神,而神為生命之本,故《素問?刺禁論》曰:「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金丹正理》亦曰:「天穀,為元神所注之室,靈性所存。
神存則生,神去則死。
《三因方》論真頭痛時,認為邪氣「穿入風府,陷於泥丸宮而痛者,是為真頭痛,不可以藥愈,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既言病至泥丸,可威脅生命之本,不可救療。
從上可知,我們的祖先對腦的認識是深入而全面的,並且這些認識都是在西方醫藥傳入之前就有的,明代後期,隨著像《泰西人身說概》等西洋醫學著作的傳播,不少醫家對腦更加重視,以汪昂《本草備要》卷三辛夷條云:「吾鄉金正希謝氏嘗語余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
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
凡人外見一物,必有一形留在腦中。
指出腦有記憶的功能。
這顯然是受了西說的影響。
清王清任親自剖屍驗視,提出:「靈機記憶不在心而在腦。
並以此解釋癲癇的發病機制,擬制了如癲狂夢醒湯、通竅活血湯等治療方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