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特色】
(七)天人合一治病法時王氏根據《內經》「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治病用藥要按四時寒暑晝夜變化規律,因時而異,因時制宜,謂之「治病法時」。
《內經》說:「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氣交之中,與自然界渾然一體,息息相通。
自然界四時寒暑往復、晝夜光照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體。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疾病春夏緩解、秋冬加重,有些疾病晝輕夜重,有些疾病在「二分」、「二至」加重或死亡的原因。
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在討論人體應如何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時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屙疾不起。
現代時間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界的季節、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產生了某些適應性功能,人體的各種機能活動,生長、繁殖乃至某些微細的形態結構都隨著季節更替、晝夜變化而表現出某些週期性改變。
時間藥理學就是研究人體的這種有規律的週期性變化對某些藥物的感受性和藥物效應的影響,從而考慮給藥時間和調整用量。
這說明王氏根據《內經》「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張治病用藥法時的思路與方法是很有實際意義的,正如朱丹溪所說:「治病若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當。
按照王氏的經驗,初春陽氣初升,余寒未盡,解表劑過輕或偏涼效果較差,以荊防敗毒散、參蘇飲為宜;
春三月陽氣升而未隆,以花、葉類辛涼劑如銀翹散、桑菊飲為好;
春三月主陳布,「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若逆之則傷肝,故易發情志病,當注意疏肝達鬱。
夏三月陽氣隆盛,腠理疏鬆,氣液易泄,勿過用發汗藥;
治病不忘益氣陰,且暑必夾濕,須佐以芳化、淡滲,特別是夏秋之交,胃腸病多,藿朴夏苓湯、藿香正氣散每多效驗。
深秋季節,秋高風急,暑消濕盡,代之以燥,用藥涼潤或溫潤,並輔之以梨、蔗、柑、橘。
霜降以後,陽消殆盡,陰寒較盛,慎用清涼,比如痰飲咳喘痼疾,止嗽散、杏蘇飲已嫌力薄不任,宜小青龍湯或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之類。
冬三月主閉藏,寒氣雖盛,其病每多外寒裏熱,解表固宜辛溫開泄,若有內熱,亦宜清宜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