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據巫與道的關係】
證明醫與道的歷史源淵關於醫與巫的關係,既是源遠流長各有蹊徑,又是同氣連枝,一源兩歧。
書中認為巫能治病是出於人類靈感的本能,醫能治病是來自長期的生活實踐。
,讀翳,《說文》:「病聲也。
即病者呻吟之「」聲也。
由於巫能治病,故古字作「」。
又由於農業的興起和生產力的發展,釀造技術已具規模,酒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而湯液醪醴的功效又遠遠超過於巫。
酉,酒也,故由巫之,進而衍變為酉之。
並逐步得到發揚光大,在《內經》中也有「湯液醪醴」的專章。
又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總結出砭石、微針、毒藥、灸,導引按蹺五大醫療手段,已經把巫術治病排斥在外。
在《漢書?藝文志?醫經》中,對古代治病手段,概括為箴、石、湯、火四大類,也就是《異法方宜論》中除去導引按蹺的其餘四種。
此時醫學早已奠定基礎,治病已為醫家所專有,惟獨導引按蹺這種自然本能與自我療法之昇華,並未受到重視而落入由巫發展成的道家之手,得到道家的維護與發揚,而成為另一種醫療體系與手段,使醫家之治病與道家之強身,彼此共存而直至於今。
可見醫與巫本是各有起源,無分先後,也就是異源同流,而在其衍進過程中,又有主流與支流之分。
在上古之世,使人只知有巫而不知有醫,此時是巫居主流。
迨至中古以後,又使人貴醫賤巫,此時是醫居主流。
其後醫與道之間,又是各有偏重,醫則是以外因與外來作用為主,對於調動內因而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則未免重視不夠。
而由巫發展而來的道家,則以呼吸吐納,導引按蹺,發揚內因與內在作用為主,對於利用外因與外來作用治病,則已不能與醫家爭長短。
時至今日,已是源無分先後,流無分主次,殊途早應同歸,更不必為孰先孰後而有所爭執也。
這對於醫與巫的起源,以及在醫學領域中的衍變過程,其論述是頗為持平而合理的。
因此這也是本書的特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