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238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2:02 | 只看該作者

十一、談中藥降壓與升壓


血壓是人體血管收縮與舒張運動形成的壓力,這種壓力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為維護血液正常迴圈所必需。


正常的血壓在143~169/91~117kPa(110~130/70~90毫米汞柱)。


血壓高或低於這個值,必然是人體受到某種影響的反映。


中藥對血壓的升降確有一定的影響,但如果說,某藥是升壓藥、某藥是降壓藥,或稱某方劑是降壓的,某方劑是升壓的,從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但認真地說,是不妥的。


因為中醫是辨證施治的,而不是對症治療的。


中藥降壓升壓是按照氣機升降規律去辨證論治的,只要辨證準確,雖桂、附亦能降壓。


章氏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就是用金匱腎氣丸溫陽降逆,結果血壓自然下降。


反過來,當溫熱之邪閉阻脈道時,出現血壓下降,用銀花、連翹、石膏、知母等治之,血壓自然上升,這種一升一降,主要是用中藥調理氣機,氣機一轉,血壓自然正常。


就以黃耆而論,有人認為是升壓的,有人認為是降壓的,這種一升一降的爭論,很值玩味。


黃耆性味甘溫,功能補氣益陽,其升壓作用是肯定的。


因而臨床上遇有氣質虛弱,血壓降低,用黃耆配參、朮等藥,確有很好效果。


可是有人認為黃耆是降壓的,這就需要辨證論黃耆。


如果患者肝陽上亢,熱象明顯,血壓在正常範圍以上,兼有頭昏、頭痛,口乾口苦,面赤耳鳴,脈弦有力,舌赤苔黃等上盛下虛現象,絕非黃耆可降血壓。


但如果患者素稟陽氣虛弱,甚或面浮肢腫,小便艱澀,血壓偏高,脈沉細,舌淡苔白等氣虛現象,必須重用黃耆,使正氣上衝,濁氣下降,則血壓自平,小便自利,這就是黃耆降壓的作用。


只要氣機一轉,則升降自如,正如《內經》所說:「調其氣,使其平也。


說明黃耆在血壓升降問題上能起雙向調節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2:11 | 只看該作者

十二、麻黃與細辛應用小議


麻黃與細辛同為辛溫藥,前者為太陽經發汗解表藥,後者為少陰經溫陽散寒藥,二者歸經有所不同,但使用上又有聯繫,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等,往往是麻黃、細辛合用,其功效相得益彰,若單獨使用,其功效各自有異。


《傷寒論》以麻黃為君的「麻黃湯」,主治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苔白脈浮,其功能是發汗散寒,宣肺定喘,為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主方,但這種「表實證」多見之於古代野外勞動者,或我國北方寒冷地帶,人們體質壯實,輕微外感,並無覺察,必須感受重寒,可能出現「傷寒」表實證。


時至今日,人們生活條件、體質、情志等均不同於前者,野外作業,防護較好,北地雖寒,但居處暖室,空氣乾燥,患病者多為風寒夾熱,或風寒化熱之「風熱感冒」,即或偶有少數風寒外感,多為虛中夾實,用人參敗毒散、參蘇飲以扶正祛邪,故不用麻黃湯。


感冒不用麻黃,是否麻黃無用武之地呢?


其實不然,麻黃的主要功能是開發肺氣,通利小便,最適宜於哮證(支氣管哮喘)與水腫(急性腎炎)。


它的作用,往往超過傷寒中的發表功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2:23 | 只看該作者

在哮喘發作時


用他藥不易控制,選麻黃可立竿見影。


在水腫無尿時,它藥無效,麻黃可很快利尿消腫。


當然,無論定喘或利尿均應在復方中使用,不宜單味煎服,麻黃劑量最多可用至15克,需因人而異。


其次談細辛,《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少陰病主方,主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細辛既能助麻黃解表,又能助附子溫經散寒,能起到助陽解表的作用。


小青龍湯中麻黃、細辛主要功效為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下氣除痰,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的痰飲證。


章氏應用細辛,並不限於上述二方主治之少陰病或痰飲證二者。


如曾治一劇烈頭痛患者,中西藥久治不愈,頭痛發作時全身畏寒戰慄不休,不發熱,脈沉細,醫院檢查懷疑為腦部腫瘤。


辨證為少陰頭痛,立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9克,細辛9克,附片12克。


三劑而痛止。


此外有它方是兼用細辛者。


如清上蠲痛湯(《壽世保元方》)、川芎茶調散等主治各種頭痛;


獨活寄生湯、小續命湯主治身痛、關節疼痛;


玉女煎加細辛治風火牙痛等,皆有賴於細辛疏風止痛。


細辛使用劑量,前人有「辛不過五」、「辛不過錢」之說,指使用細辛不能超過五分(15克)或1錢(3克),防止其辛溫性烈,實際上細辛的用量可達3~9克而無不良反應,治療時應因人因病而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2:33 | 只看該作者

十三、學習朱丹溪醫德醫風


朱丹溪的學術思想,是後世醫界學習、探索的準繩,而丹溪的醫德醫風,同樣是後世學者的典範。


在醫德方面,丹溪不辭辛勞,日以繼夜地為貧病者診病,勞而不計其酬,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他能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


據《故丹溪先生石表辭》記載:「四方以疾迎候者,幾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僕夫告痛,先生喻之曰:疾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邪?


窮人求藥,無不與,不求其償,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名,注藥往取之,雖百里之遙,弗憚也。


說明丹溪當時病人很多,無論路途多遠,他都及時前去診治,哪怕是雨雪路滑也在所不辭,並教訓隨從,病家一刻也等不了,我們能圖安逸嗎?


對貧病者他施藥不取酬,甚至對生病無錢接其出診者不僅分文不取,還親自帶藥上門醫治,行百餘裡不畏懼。


這種高尚的醫德,是為後學楷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2:46 | 只看該作者

在醫風方面


丹溪從來虛心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保守,不固步自封,不恥下問,不自以為是,他是我國醫學界中著名的謙虛好學者。


無可諱言,歷代以來,醫學界與文學界不一樣,缺少切磋精神,阻止了醫學的長足進步,大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之勢,例如漢代張仲景與華佗同一時代,共用盛名,而在學術上不相聞問。


明代張景岳與喻昌同時,同為理論家與實踐家,但在各自的著作中未提及一字,豈是交通阻塞,未能謀面之因?


明代李時珍與萬密齋,同時同地,同享醫名,一為湖北蘄春,一為羅陽,只有一水之隔,難道從未聞名?


彼此著作中亦未提及。


還有甚者,清代葉天士、徐靈胎、薛生白等同時同地同裡,同享盛譽於當時文化鼎盛的蘇州,居然不相聞問,決不是交通之梗,抑為負高自傲,曲高和寡,不欲互見,或為當時之風尚,莫解其故。


而丹溪則不然,據徐禎卿《異林》記載有丹溪軼事一則,他說,「朱彥修嘗治浙中一女子瘵且愈,惟頰上兩丹點不滅,彥修技窮,謂主人曰,須關中葛公(指《十藥神書》著者葛可久)耳,然其人雄邁不羈,非子所能致也,吾遣書往,彼必來。


主人悅,具供帳舟楫以迎,使至,葛公方與眾搏大叫,使者俟立中庭,葛公瞪目視之曰:爾何為者?


使者捧牘跪上之,葛公省書,不謝客行,亦不返舍,遂登舟,比至,彥修語其故,出女視之,可久曰:法當刺兩乳。


主人難之,可久曰:請覆以衣。


援針刺之,應手而減,主人贈遣甚豐,可久笑曰:吾為朱先生來,豈責爾報耶,悉置不受。


朱丹溪這種虛心謙遜,實事求是的醫風,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時至今日科學昌明的時代,既應發揮一己之長,也應明白自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向能者領教,既不會丟面子,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光彩,何樂而不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2:5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資生清陽湯(武漢市中醫醫院驗方)組成:桑葉10克、丹皮10克、竹柴胡10克、天麻10克、白芍10克、白蒺藜10克、鉤藤10克、石斛10克、杭菊10克、生地10克、草決明20克、生甘草8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


適應證:陰虛肝旺,肝陽上亢諸症或肝陽上亢伴有高血壓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3:07 | 只看該作者

二、清上蠲痛湯


(《壽世保元》方)組成:當歸10克、川芎8克、白芷10克、防風10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蔓荊子10克、杭菊10克、麥冬10克、乾薑6克、細辛3克、黃芩10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


適應證:各種頭痛、三叉神經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3:16 | 只看該作者

三、助腎排石湯(章氏自擬方)組成


補骨脂10克、杜仲10克、川斷10克、石韋10克、金錢草30克、海金砂10克、雞內金10克、鬱金10克、懷牛膝15克、冬葵子15克、留行子10克、茅根30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


適應證:泌尿係結石。


四、啟音湯(章氏自擬方)組成:射干10克、桔梗10克、玄參10克、花粉10克、金果欖10克、膨大海10克、玉蝴蝶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3克、藏青果8克、鬱金8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


適應證:急、慢性咽喉炎,聲音嘶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3:26 | 只看該作者

五、達鬱寬中湯


(《通俗傷寒論》方)組成:沉香6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柴胡8克、香櫞皮8克、雞內金10克、茅根30克、川朴10克、晚蠶砂10克、鮮蔥5莖。


用法:每日煎服1劑。


適應證:肝硬化腹水,鼓脹,小便不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3:37 | 只看該作者

六、甘寒通絡飲(章氏自擬方)組成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石斛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麥冬10克、花粉10克、鉤藤10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桑枝20克、甘草8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


適應證:熱痹,關節灼痛如刀割,汗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1#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3:55 | 只看該作者

徐學義編


提倡熱證貴灸一專多能的周楣聲。


周子洋蔡聖朝魏從建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2#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4:06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周楣聲教授是著名針灸學家,畢身從事針灸學的研究,崇尚道學,精於灸法,著述豐碩,成果卓著。


周氏在針灸學上的重大成就,被國務院確認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醫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本文系統介紹周楣聲崇尚道學疏注《黃庭經》、研究脈法、針灸立法組方選穴、編著《灸繩》的學術成就,重點突出他臨床「熱證貴灸」的診療特色。


所發明的灸架、灸具,在灸療、經絡感傳、提高療效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所舉名案十則,論述了他治療雜病十法,體現周氏不僅以灸針見長,而且臨證用藥遣方,多有別出心裁之處。


醫論論及皇甫謐對五腧學說的重大貢獻,醫話中對陰升陽降、金水相生、耳聞鼻嗅、阿是壓痛均有獨到見解。


經驗方治咳六合,依照十二經脈互為表裡的六合關係,取穴配方治療五臟之咳,方法全面,方義明確,操作簡便,效果明顯,適於推廣應用。


從事中醫針灸教學、醫療、科研同道,各科認真學習,借鑒其經驗,定能有所啟迪,獲益非淺。


道者道也,理也;


醫者理也,亦道也。


以醫之道而通道之道,則道理愈明;


以道之理而明醫之理,則醫理更徹。


始於一理,散為萬物,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乃天下之大本與達道也。


不明道則不足以言醫,既知醫則更宜通道。


世事雖有萬殊,而義理自無二致。


———周楣聲《黃庭經醫疏》自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3#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4:20 | 只看該作者

周楣聲


男,漢族,1918年出生,安徽省天長縣人。


出身於中醫世家,幼承家學,博覽旁收。


通《內》、《難》及諸家言,弱冠即施診於鄉里。


中年以後專從事於針灸,對灸法尤為擅長與獨具心得。


平時治學嚴謹,思路活潑。


對古典文學基礎深厚,能詩能文。


幼年對金石書畫,均有涉獵。


及從事刀圭以後,乃慨然曰:「雖能擷藝苑之精華,然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莫若入軒岐之堂室,則既可利己,亦可利人。


故寢饋於斯,數十年如一日。


常語我等曰:治學之道,若能堅持隅反、得間、匯通、三勤四大要領,則何患無成乎!


隅反者即舉一反三之謂。


得間就是古人所說過的「讀書貴在得間」,間是孔隙,意為讀書貴在找竅門,不能讀死書。


匯通,是說對某一問題的探索與理解,要把各家學說集合貫穿在一起,以決定適從和取捨。


三勤是指手勤,要勤做筆記與文摘;


眼勤,要目光敏銳,捕捉住對自己有用的素材;


腦勤要對自己的目標與方案反復思考。


正是由於這些治學之道與讀書方法,所以他不是崇尚何家學派,而是步入他自己獨闢蹊徑的康莊大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4#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4:34 | 只看該作者

周氏臨症50年


深知灸效遠遠超過於針,特別是對急性與熱性病效果更為優異。


鑒於目前只知有針而不知有灸,與熱性病不能用灸的錯誤觀點與畸形發展,多年來即為振興灸法而奔走呼號。


在其所撰著的灸法專著《灸繩》一書中,曾經這樣寫道:「桑榆雖晚,終存報國之心,灸道能興,願效秦庭之哭」。


可以想見其獻身灸法事業的抱負與心情。


「熱證貴灸」可以說是周氏對中醫與灸法事業所做出的一大貢獻。


雖然已經有人(王雪苔、魏稼)在發出「熱證可灸」的倡議,但「一齊之傅幾何,眾楚之咻易亂」,終難挽既倒之狂瀾。


周氏認為如果要想扭轉熱證忌灸、禁灸的錯誤觀念,使之轉歸為熱證宜灸、貴灸的正確途徑,必須選擇一種急性、烈性與典型的熱性傳染病作為例證,使反對者在事實面前口服心服。


而屬於中醫瘟疫範疇內的流行性出血熱,正好是選擇的物件,關於周氏在這一方面的收穫與科研成果,已經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部級鑒定,並已寫成專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5#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4:43 | 只看該作者

周氏知識面廣闊


著述豐富,現正式出版的已有《黃庭經醫疏》、《金針梅花詩鈔》、《針灸穴名釋義》、《針灸經典處方別裁》、《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等五種。


還有由安徽中醫學院印行的《灸繩》與亟待同版的《周氏脈學》等其他手稿。


至於在各種刊物上所發表的論文,則未作統計。


在這些著作中,均是見解精闢,立論新穎,戛戛乎成一家之言,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


在其「學術精華 」部分,再扼要進行介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6#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4:53 | 只看該作者

周氏的學術思想與科研道路


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安徽中醫學院自1984年開始,受中央衛生部委託,舉辦過四屆全國灸法講習班,並應邀在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舉辦過全國灸法講習班,以及在國際針灸班與多屆全國針灸專長班上,講授過灸法課程。


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


「以退為進,將暮作朝」,這是周氏退而不休,老當益壯手書的自我寫照與座右銘。


周氏現為安徽省灸法研究會會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研究會顧問,安徽省針灸及氣功學會顧問,阿根廷中華針灸學會顧問,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針灸醫院主任醫師,被衛生部授予「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前周氏正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與資助,肩負與阿根廷方面共同為籌建「中阿愛滋病防治中心」的使命,向另一種危害人類的瘟疫進軍。


為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不畏險阻與「不知老之已至」而奮戰不息!


周氏最近有一首舒懷七絕,是他對自己的自慰,也是對當前大好形勢的表達。


錄之於下,以餉同道。


杏林春色滿園芳,更有黃花晚節香。


不是天公重抖擻,那能大地好風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7#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5:0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由醫識道疏注《黃庭》周氏本是一位中醫理論家與臨床家,對於《老》、《莊》之學也多所涉獵,發現「道經」中的許多內容與思想體系,存在與「醫經」相符合,而特以《黃庭經》的內容更有集中的體現。


於是乃在診余和課余的間隙中,焚膏繼晷,寫成《黃庭經醫疏》一書,五易寒暑,已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黃庭經》是一本流傳較廣的道家經典與氣功圭臬,歷代注本甚多,但大多是隨文衍繹,均少發揮,特別是對其中醫道同源的思想體系,一直未曾得到發掘與重視,周氏以他淵博的學識,獨具慧眼,與「讀書得間」的治學方法,用醫經的觀點注解道經,撰成本書。


內容新穎,搜羅廣博,筆調流暢,解說詳明,對中醫學說與氣功的發揚,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更對老年養生具有實用價值。


全書發前人之未發,共有十大特點:(一)對「黃庭」的取義作出合理的解說前人對「黃庭」一詞的解釋,諸說不一,如梁丘子說:「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


故曰黃庭也。


務成子說:「黃者二儀之正色,庭者四方之中庭。


近取諸身則以脾為主,遠取諸象則天理自會。


李千乘說:「黃者中央之正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


外取在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內取於腦中心肝脾之間。


董德寧說:「黃乃土之色,庭及家之中。


是三才各有三中宮也。


而《金丹問答》則謂「黃庭在膀胱之上,脾之下,腎之前,肝之左,肺之右。


一般認為人身上中下三部均有「黃庭」,而以脾為其主宰。


可見「黃庭」的部位,並無確定的處所,而「黃庭」一詞的取義,也並非黃為四方之中,庭是堂前的空地所能概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8#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5:16 | 只看該作者

周氏在書中說


「黃庭」的取義,並不是單指中焦之脾臟,也不是指人身上中下三部而言,曰天中地中人中,曰云霞之上,曰遠取諸象則天理自會,乃是外而三才,內而臟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天地間中和之元氣也。


而「中和」在儒家來說,則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與「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是也。


在道家來講,人得太和之氣而生,穀得太和之氣而成。


太和亦即中和也。


故黃者乃太和之氣凝聚之色也,庭者朝廷頒佈典章之處。


故黃庭者乃人身太和之氣轉輸,運轉與調度之中心也,是有其名而無其處,有其處而無其位,有其位而無其形。


在外則是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在內則是腦中心中與肝脾之間,是天地人三才的聚合,是精氣神三寶的泉源。


《內景?百穀》:「何不食氣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黃寧。


可對「黃庭」的取義作出注解和說明。


以上的見解,確是可以道出「黃庭」的真正涵義,為研習《黃庭》者,開拓一個新的境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9#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5:29 | 只看該作者

(二)根據巫與道的關係


證明醫與道的歷史源淵關於醫與巫的關係,既是源遠流長各有蹊徑,又是同氣連枝,一源兩歧。


書中認為巫能治病是出於人類靈感的本能,醫能治病是來自長期的生活實踐。


,讀翳,《說文》:「病聲也。


即病者呻吟之「」聲也。


由於巫能治病,故古字作「」。


又由於農業的興起和生產力的發展,釀造技術已具規模,酒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而湯液醪醴的功效又遠遠超過於巫。


酉,酒也,故由巫之,進而衍變為酉之。


並逐步得到發揚光大,在《內經》中也有「湯液醪醴」的專章。


又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總結出砭石、微針、毒藥、灸,導引按蹺五大醫療手段,已經把巫術治病排斥在外。


在《漢書?藝文志?醫經》中,對古代治病手段,概括為箴、石、湯、火四大類,也就是《異法方宜論》中除去導引按蹺的其餘四種。


此時醫學早已奠定基礎,治病已為醫家所專有,惟獨導引按蹺這種自然本能與自我療法之昇華,並未受到重視而落入由巫發展成的道家之手,得到道家的維護與發揚,而成為另一種醫療體系與手段,使醫家之治病與道家之強身,彼此共存而直至於今。


可見醫與巫本是各有起源,無分先後,也就是異源同流,而在其衍進過程中,又有主流與支流之分。


在上古之世,使人只知有巫而不知有醫,此時是巫居主流。


迨至中古以後,又使人貴醫賤巫,此時是醫居主流。


其後醫與道之間,又是各有偏重,醫則是以外因與外來作用為主,對於調動內因而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則未免重視不夠。


而由巫發展而來的道家,則以呼吸吐納,導引按蹺,發揚內因與內在作用為主,對於利用外因與外來作用治病,則已不能與醫家爭長短。


時至今日,已是源無分先後,流無分主次,殊途早應同歸,更不必為孰先孰後而有所爭執也。


這對於醫與巫的起源,以及在醫學領域中的衍變過程,其論述是頗為持平而合理的。


因此這也是本書的特點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00#
 樓主| 發表於 2013-9-3 11:55:39 | 只看該作者

(三)闡明「移精變氣」與「神轉不回」的精神作用


是巫朮、氣功及針灸等治病手段的根本和基礎用巫術治病,古稱祝由。


祝,賭咒,是祈神與頌禱之意,這是由巫向醫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在中國醫學史上用祝由的符咒治病,在一個時期內是相當昌盛的,醫家十三科,祝由居其一,足見其是有某種治療效果。


中醫的許多典籍,均將祝由列為專章或作為片斷。


在民間更是不絕如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9 00:0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