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瑛宗】 小說家。
1911年(明治44年)生於新竹北埔,客家人。
原名劉榮宗,筆名有臺北無髯老人、冬野五郎、花蓮ララバ生、R、劉春桃、彭智遠等。
臺灣商工學校(今開南商工)畢業,隨即入銀行服務。
1937年(昭和15年)以日文撰寫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改造》雜誌小說徵文佳作推薦獎,於文壇嶄露頭角,其後相繼有小說、新詩、隨筆、評論等作品發表。
1940年加入西川滿組織的「臺灣文藝家協會」,並擔任該會機關誌《文藝臺灣》編輯委員。
1942年辭掉銀行工作,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編輯。
同年10-11月間,與西川滿、張文環、濱田隼雄被選為「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臺灣區代表,前往東京與會。
1941年底,為逃避戰爭時局,撰寫以「杜南遠」為主人公的系列小說,包括〈白色的山脈〉、〈龍舌蘭與月〉、〈歸宿於海〉。
在文學表現上,以反映戰爭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蒼白無力與挫敗哀傷,卻因遭受《臺灣文學》雜誌批評缺乏勇氣與多愁善感,從而開始創作一系列以表現臺灣女性刻苦耐勞、自重自立的女性小說,如〈不為人知的幸福〉、〈一個女人的紀錄〉、〈崖上的男人〉等以表達殖民地解放與族群融合的文學理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任日文雜誌《中華》、《中華日報》日文版編輯,鼓吹西方近代科學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企圖重建戰後文化關懷與社會正義。
1946年10月25日報刊日文版全面廢除後重回金融界,1949年進入合作金庫,此間創作數量銳減,但仍有數篇日語小說發表。
1976年退休後重拾文筆專事寫作,先以日文完成中篇小說〈媽祖宮的姑娘們〉、〈夜流〉以及長篇小說《紅塵》。
1980年代以後龍瑛宗克服語言障礙,轉以中文寫作,完成首篇中文長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重視與肯定。
198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午前的懸崖》,一償40多年夙願。
1987年獲頒鹽分地帶文藝營「臺灣新文學特別推薦獎」。
葉石濤讚譽龍瑛宗是「日據時代最有世界性規模的作家」,「他的現代人知識分子的氣質和敏銳的思考」為臺灣新文學「開闢了更前衛而深刻的境界」。
龍瑛宗的作品揉合了法俄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現代主義及日本新感覺派、超現實主義文學等世界文藝潮流,發展出唯美纖細又陰鬱冷冽的獨特文風,更由於在金融界服務,對財經領域多所涉獵,對臺灣眾生及社會經濟也有著敏銳的觀察與悲憫的關懷。
龍瑛宗擅長描繪在現實與理想中掙扎的小知識分子,但在挫敗的現實面前卻又隱含對生命與文學夢想的熱切希望,這份希望正是他成為臺灣文壇常青樹的真正源頭。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