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人口調查】 日治時期為確實掌握臺灣人口實況所實施之統計調查。
1790年,美國首開近代人口統計之先河,英國、法國、德國、荷蘭、蘇俄等國陸續跟進,每10年實施人口調查遂成為先進國家慣例。
1902年(明治35年)12月,日本以法律第49號公布「國勢調查法」,擬於1905年實施人口調查。
臺灣總督府延聘統計學社幹事水科七三郎至臺進行規畫,1905年5月,成立「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以不違背舊慣、不造成恐慌,兼有戶籍行政意義為原則,10月1日正式舉行,總計動員7,405人,耗費18萬5,840圓,歷時3天順利完成。
日本國內則因日俄戰爭爆發而延期實施,臺灣的戶口調查成為東亞首次科學性的人口普查。
調查結果,臺灣住家48萬7,353個,戶口58萬5,195個,總人口303萬9,751人,其中男性161萬0,816人、女性142萬8,935人。
經整理、歸納、分析之後,陸續出版《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戶口調查集計原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顛末》及《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等報告書;
1908年1月,又公布關於臺灣人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移入、移出之「人口動態統計」與彙集臺灣人職業4,299種之《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
其後,總督府分別於1915、1920、1925、1930、1935、1940年定期舉行人口調查,1920年之後更名為國勢調查,所提供之正確完整的人口資料,足以具體觀察日治時期臺灣人口變遷大勢。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