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安撫司】 鄭氏時期的地方區劃。   鄭成功於1661年(永曆15年)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萬年縣;   改熱蘭遮城(Zeelandia)所在之大員島為安平鎮。   地方區劃為府、縣二級制,鎮與縣同級。   承天府設於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其範圍包括此城之北方庭園(今赤崁樓與其北側之成功國小),直至德慶溪。   天興縣署在今臺南市火車站前準檢驗局及高等法院處,即入清初期之臺灣府署。   萬年縣署設在土墼埕(原臺南監獄處)。   二縣以福安溪(今臺南市南幹線)為界。   縣之下為里。   天興縣轄有武定、廣儲、保大、新豐、歸仁、長興、永康、永豐、安定、開化、善化、新化、感化共13里。   前8里在王田區內,後5里為平埔族蕭壠、麻豆、目加溜灣、新港、大目降五社改設。   萬年縣轄有文賢、仁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祥、仁壽共11里。   前8里在王田區內,後3里則有平埔族噍吧思絨、大傑顛、打狗等社。   里以下為保、甲二級。   府設府尹,縣設知縣;   里以下無官職;   甲社里正、保設保正、甲設甲長,由地方耆宿出任。   1664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   設安撫司三,南路、北路、澎湖各一,府州官治理漢人,安撫司治理軍番。   另在半線(今彰化)、雞籠(今基隆)、淡水亦設安撫司。   承天府與天興州、萬年州平行。   承天府直接統轄12里1鎮:武定、永康、廣儲、長興、新豐、歸仁、永豐、保大、仁德、仁和、永寧、新昌及安平鎮,與入清初期臺灣府相近,府治在今赤崁樓;   天興州轄安定、開化、善化、新化、感化5里,州署由今標準檢驗局移至新化里之新港社(今臺南縣(註1)新市鄉(註2));   萬年州轄文賢、崇德、依仁、長治、嘉祥、維新、仁壽7里,州署由土墼埕移至文賢里之二層行(今臺南縣(註1)仁德鄉(註3))。   安撫司之治所,南路安撫司在興隆莊(今高雄市左營);   北路安撫司在佳里興(今臺南縣(註1)佳里鎮(註4)佳里興);   澎湖安撫司在媽宮(今澎湖縣馬公市),安撫司地位與府、州相等。   為治理方便,稱承天府、澎湖安撫司為中路,萬年州、南路安撫司為南路;   天興州、北路安撫司為北路;   半線、雞籠、淡水三安撫司亦稱北路。   入清之初臺灣分設三縣,大體以中路為臺灣縣,南路為鳳山縣,北路為諸羅縣。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