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痰飲是人體內水液停積,輸化失常而引起的一種疾病。
前人將散在胃腸者稱為痰飲,飲流脅下者稱為懸飲,淫溢四肢肌肉者稱為溢飲,支撐胸肺者稱為支飲。
痰飲多因肺失宣降,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穀,以致飲留胃腸而致。
主證為胸脅支滿,脘部有振水音,嘔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飲,頭昏目眩、短氣心悸,背寒冷如掌大等。
治療痰飲,應以溫化為主,因為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行。
本篇主張采用側臥,不息法。
治一般痰飲,謂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
如果是較嚴重的痰飲病,還應以意念引「內氣」排除痰飲。
這實際上就是前述的引氣攻病法(見「一、中風門」解說)。
氣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膈肌活動加大,脾胃運化健旺,腎中陽氣得補,從而令痰飲溫化,三焦氣機通暢,故對痰飲病有很好效果。
練功時若能針對痰飲留聚的部位,如胸脅、胃院等,以意念引「內氣」直達病所而攻邪祛病,則會收到更好療效。
文中「不息十通」的「通」,有幾種解釋:(1)一通即一遍。
如《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七?白發候養生方導引法」說:「一通者,一為之,令此身囊之中滿其氣。
「不息十通」即按不息法做十遍。
(2)用鼻吸氣五次,口吐氣一次為一通。
如《諸病源候論》「 卷三十二?癰疽病養生方導引法」說:「鼻內息五方一吐,為一通。
筆者認為此處的「通」即是「全部」、「整個」意,即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呼吸過程或動作即是一通。
如「鼻內息五方一吐」為一整體呼吸過程,完成一遍此呼吸過程即是一通。
如「八、癆瘵門」以「叩齒二七過,取咽氣二七」為一通,即齒叩十四次,吞氣咽下十四次為一整體動作,完成這二個十四次動作一遍,為一通。
一通的動作次數有多有少,少者一次,多者十幾次,不能規定一定次數為一通,而應當根據實際完成一個動作的次數定「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