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22 07:25 編輯
【醫學百科●急性闌尾炎】
拼音
jíxìnglánwěiyán
急性闌尾炎民間俗稱“盲腸炎”,這是在解剖部位上的一種誤解,實際闌尾是在盲腸末端的一個廢用性器官。
如果發生了感染時,則容易發炎而導致發病。
其誘因可能來自糞石梗阻、淋巴增生、寄生蟲侵入等。
該病根據發病急緩和輕重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可發生膿腫、壞疽和穿孔導致腹膜炎等并發癥。
一般診斷治療并不困難,予后良好。
但由于闌尾的末端幾乎可以位于腹部的任何一個部位。
所以,其體征可能有極大差異。
因此,須和其他急腹癥進行認真的鑒別,以免誤診。
中醫急性闌尾炎,急腹癥之一。
闌尾之急性炎癥。
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曾取得較好的治愈率。
該病相當于中醫學歷代醫家所記述之腸癰。
多因飲食失節,寒溫不調,情志所傷,暴急奔走等所誘發。
證見初起時上腹部或臍腹部走竄疼痛,但經數小時后疼痛多固定于右下腹部,局部有壓痛及反跳痛,多數患者全身寒熱不適,惡心嘔吐,不思食飲。
若證治或失治,則熱盛肉腐,瘀結成塊,形成闌尾周圍膿腫。
若熱毒熾盛,正虛邪實,則易因闌尾穿孔而形成彌漫性胸膜炎,嚴重者并發中毒性休克,出現亡陰亡陽癥狀。
如治不如法而使病勢延,下焦濕熱未盡,則可遺有盆腔膿腫。
如病后氣血失和,瘀阻腸道,可還形成粘連性腸梗阻。
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通常分為三期,即瘀滯期、蘊熱期、毒熱期。
瘀滯期以行氣活血,輔以清熱解毒;
蘊熱期則以清熱解毒及行氣活血并舉,輔以通便或利濕藥物;
毒熱期應以大劑清熱解毒為主,通里攻下,行氣活血為輔。
方藥可采用大黃牡丹皮湯及紅藤煎加減。
亦可配合使用針灸療法及局部外敷中藥。
若體虛無大熱者,可選用薏苡附子敗醬散。
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須嚴密觀察患者血象、體溫、體征等變化,必要時配合使用抗生素、輸液等。
對非手術治療效果欠佳之病例,則應迅即作出判斷,盡快施以手術治療,若已引致闌尾周圍膿腫,或并發彌漫性腹膜炎的病例,臨床亦以盡快手術治療為妥。
臨床表現1.急性發病,腹痛多起于上腹或臍周,開始痛不重,位置不固定,數小時后腹痛轉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持續性加重。
部分患者病起即出現右下腹痛。
2.早期出現惡心、嘔吐,和腹瀉或便秘。
尚有乏力,頭痛,畏寒發熱,腹脹等全身癥狀。
3.右下腹(麥氏點多見)固定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特殊病人或盲腸后位等位置闌尾炎壓痛深在,反跳痛肌緊張等腹膜炎刺激征不明顯。
4.直腸指診,直腸右前方有觸痛;
結腸充氣試驗;
腰大肌試驗;
閉孔內肌試驗;
咳嗽試驗及觸痛試驗等有助于早期或位置深在闌尾炎的診斷。
診斷依據1.急性發病,轉移性右下腹痛或初起即為右下腹痛。
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
2.右下腹固定壓痛反跳痛,肌緊張。
3.直腸右前方觸痛或結腸充氣征或腰大肌征或閉孔內肌征或咳嗽和觸痛試驗征陽性。
4.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不同程度增高。
5.B超發現闌尾腫脹,積液或包裹積液(膿)。
治療原則1.抗生素的應用。
2.補充水、電解質、維生素。
3.支持治療。
4.中藥。
5.手術治療。
適用于各種類型闌尾炎及闌尾膿腫包裹局限不好,有破潰危險及全身中毒趨于惡化者。
用藥原則1.一般患者可選用“A”、“B”兩類藥物;
2.非手術方法用“A”項抗生素效果欠佳可改用“C”類藥物。
輔助檢查1.一般患者可選“A”項檢查;
伴腸梗阻或鑒別診斷有困難可為做“B”框限檢查;
2.診斷無法明確可選“C”項檢查。
療效評價1.治愈:癥狀消失,經抗生素治療或行闌尾切除術,傷口一期愈合無其他并發癥。
2.好轉:闌尾未切,經非手術治療癥狀明顯緩解。
3.未愈:闌尾未切除,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或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xinglanweiyan_13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