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用】
八味地黃湯半斤 大鍋煎湯,恣其渴飲。
必熟睡半日,醒來汗必止,氣必不喘,面必清白,口必不渴矣。
(面如硃紅亦有時而白者,唇焦口瘡舌有厚胎,但人若與之水則不欲飲,或一口而止,兩足冰冷,此證亦易辨也。
今人不知辨,則誤人性命矣。
蓋此症原不宜汗而汗之,以致大發其汗。
汗既大出,而陽邪盡洩,陽氣盡散,陰亦髓之上升,欲盡從咽喉而外越。
以皮毛出汗,而陰氣奔騰不得盡隨汗泄,故直趨咽喉大路,不可止抑矣。
陰既上升,陽又外洩,不能引陰而回於氣海,陽亦隨陰而上,而陰氣遂逼之而不可下,故氣喘不能息也。
且陽既在上,火亦在上者勢也。
況陰盡上升,則腎宮寒極,千既無火,而上火不得歸源,故泛炎於面,而作紅硃之色也。
上火不散,口自作渴,呼水自救者,救咽喉之熱,而非欲救腸胃之熱也。
夫實熱多成於胃火,而胃熱之病,必多號咷狂呼之狀,今氣雖喘息而寧,口欲言語而不得,非虛熱而何?
此真所謂上假熱而下真寒也。
八味地黃湯補水之中,仍是補火之藥。
下喉之時,人得水而解,入胃之後,水得火而寧,調和於上下之間,灌注於肺腎之際,實有妙用也。
夫發汗亡陽,本是傷氣也,何以治腎而能奏功耶?
不知亡陽之症,內無津液,以致內火沸騰,我大補其真陰,則胃得之而息其焰。
胃火一息,而腎之關門閉矣。
腎之關門閉,而胃之土氣自生。
胃之土氣生,而肺金之氣有不因之而得養者乎。
肺氣一生,自然清肅之令行,母呼子歸,同氣相招,勢必下引腎氣,而自歸於子舍矣。
腎氣既歸,而腎官之中又有溫和春色以相熏,又得汪洋春水以相育,則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悅,故能奏功之神且速也。
(此證初起原屬內傷,乃庸醫竟作外感治之,則成戴陽症矣。
既成戴陽,而見其面有硃紅色,又作熱治,則無有不死者也。
(讀此快論,益信胃為腎之關,非腎為胃之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