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化膿性肉芽腫】
拼音
huànóngxìngròuyázhǒng
英文參考
pyogenicgranuloma;granulomapyogenicum
疾病別名毛細血管擴張性肉芽腫分葉狀毛細血管瘤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化膿性肉芽腫又稱為毛細血管擴張性肉芽腫、分葉狀毛細血管瘤,是一種常由輕微損傷引起的皮膚粘膜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分葉狀增生而形成的息肉狀損害。
本病與感染無關,也非真正的肉芽腫。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男女性,但以青少年多見。
損害通常發生在手指、足、唇、頭、頸、軀干以及口腔粘膜等處皮膚粘膜,但有少數病例發生在外陰部及肛門周圍。
作者見到6例損害分別發生在男性陰莖根部、陰莖包皮、女性大小陰唇以及肛門處,均被誤診為尖銳濕疣。
化膿性肉芽腫損害多單個發生。
早期損害為鮮紅色或暗紅色小丘疹,緩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無蒂結節,有的呈短棒狀,直徑在0.5~1cm,表面多光滑和呈小分葉狀。
質軟、易脆,以至輕微創傷可引起明顯出血,也可因此壞死、潰瘍、表面結棕黃色或黑色痂。
無自覺癥狀,無壓痛等。
但若繼發細菌感染時可見損害及其基底紅腫、疼痛、觸痛。
疾病描述化膿性肉芽腫又稱毛細血管擴張性肉芽腫,是一種后天性、良性結節狀增生,多在皮膚穿通性外傷后,新生成的血管形成息肉狀損害,可迅速長大,但到一定大小即靜止。
與感染無關。
癥狀體征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常發生于身體容易外傷的部位,如面部、頭皮、手指、足、軀干上部等,新生兒則易發生于臍部。
早期損害為鮮紅或棕紅色丘疹,緩慢或迅速增大,形成有蒂或無蒂結節,表面光滑或疣狀,一般直徑5~10mm,但也可達數厘米,質軟,無自覺痛或壓痛,也不能壓縮。
輕度外傷即易出血,而且很多。
也可見壞死、潰瘍和結痂。
一般開始逐漸增大,以后生長迅速,此后即保持靜止,可長達4年之久,難以自行消失。
妊娠性肉芽腫可能是本病的異型,發生于孕婦的口腔,特別是齒齦。
有的病例在化膿性肉芽腫的原發損害去除或受到刺激后,于數周或數月內可發生多發性衛星狀損害,通常見于肩胛、背、胸和軀干部。
病理生理隆起腫瘤周圍正常表皮組織向內生長,形成一收縮帶,似領圈狀。
皮損表面的表皮變薄,有些部位則破潰。
真皮內見內皮細胞聚集成實體狀,大多數區域可有腔隙形成,從裂隙狀到明顯擴張不等。
多數管腔內皮細胞增生、腫脹,并突向管腔。
也可無腔隙形成。
早期損害沒有明顯炎癥反應。
較陳舊的損害常繼發炎癥改變。
腫瘤與下方組織分界清楚。
診斷檢查臨床上外傷后發生一腫瘤即應考慮本病,但有時診斷困難,通過組織學檢查發現臨床上約有40%病人被誤疹。
因此臨床上見不典型者最好作病理檢查。
本病在臨床及組織病理學上應與疣、黑素瘤、基底細胞瘤、鱗癌、肉芽組織增生、毛細血管瘤和Kaposi肉瘤等鑒別。
治療方案最好手術切除后作病理檢查,也可用激光、電凝、放射等治療。
如治療不徹底,可以復發。
特別提示術后處理1.較大的化膿性肉芽腫,經肌注或靜脈滴入抗生素;
較小的化膿性肉芽腫術后口服抗生素及多簇維生素類制劑治療2周。
2.術后保護手術面,忌強行擦破術面,以及忌食粗硬,強刺激或過熱食物2~3周。
口腔用雅仕潔口劑每日含漱數次,刷牙時忌損傷手術面,2周后可修復。
該病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上無明顯差別。
所累及的表皮較薄,且皮損易破碎,出血,受壓也不會發白。
相關出處皮膚病學
引用:http://big5.wiki8.com/huanongxingrouyazhong_38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