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可變性紅斑角化癥】
拼音
kěbiànxìnghóngbānjiǎohuàzhèng
疾病分類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可變性紅斑角化癥。
此癥較為罕見,通常是皮膚上有紅斑,紅斑的基礎上出現角化性的斑片。
可以發生在任何部位,但是多見于四肢、臀部,可伴有手腳掌角化,毛發和指甲一般不受影響。
有的患者在夏季病情有所好轉。
疾病描述又名可變性圖形紅斑角化癥,對稱性進行性先天性紅斑角皮癥,進行性紅斑角皮癥或MendesDaCosta綜合征。
癥狀體征表現不一,因人而異。
其特征為邊界清楚的紅斑性和角化過度性斑片,形態奇特。
損害有兩種:一種為起于正常皮膚或在紅斑基礎上的散在、持久性紅棕色角化過度性斑片,常呈圖案形、逗點形、環形或多環形;
另一種為邊緣清晰的紅斑,散亂分布,大小、數量和位置變化迅速,可在幾小時或幾天內消退,部分持久不變,逐漸形成角化過度斑片。
皮損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見于四肢伸側、臀部、腋下、腹股溝和面部,有時掌跖部有角化,而頭發、甲和粘膜部很少受累。
約30%的病人在出生時就患病,其他多數在出生后不久至3歲內發病,偶有較晚者,以后隨年齡增長有某些改善,尤其在女性絕經期后,但在妊娠期往往加重,皮損也可由于暴露于熱、冷、風后或因情緒波動而加重,一部分病人在夏季可部分或完全緩解。
本病終生不愈,但不影響一般健康。
疾病病因為一種罕見遺傳病,其遺傳模式是表達多變的常染色體顯性特征。
Vandersteen等認為本病是一種原發性角化病,其基本異常起源于表皮,并證實在角化過程皮損中,角質小體在數量上是減少的。
病理生理為非特異性變化,表皮角化過度和角化不全,顆粒層正常,棘層肥厚,真皮乳頭延長,真皮有輕度水腫和非特異性炎癥細胞浸潤。
電鏡顯示表皮角質小體數目明顯減少。
治療方案本病無特效療法。
口服異維A酸能修復減少的角質小體和消除角化過度及游走的紅斑,但停藥后可復發;
外用皮質類固醇可有一定的效果。
引用:http://big5.wiki8.com/kebianxinghongbanjiaohuazheng_38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