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卷第六十一●癰疽論】
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癰疽何以別之。
岐伯答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澀不行。血澀不行。則衛氣壅遏而不通。
故生大熱。熱盛則肉腐為膿。然不能陷肌於骨髓。骨髓不為骨髓已流血而狠聚內則生胸腹腑臟之中。
外則生膚肉筋骨之表。
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壅滯之本者。始於血老不作汗。肉陳不脫垢。蒸氣不能外達。留積遂成內熱所為也。
夫癰疽生膿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蓋微之所成也。
大保命全生者。謁醫於無傷。防萌於未形。理之於未成。是謂朝覺而夕理。使身被癰疽之疾。致令膿血之聚者。不亦去道遠乎。
膿水已成。則死者十有八九矣。豈不慎歟。然而發有多端。感動不一。
為瘡為癤為癰為疽。初覺小異。須懷大怖唯宜懼不極刑歲。
人且須及癰疽癤必愈間。
其一頭如疽生於易得痊灸。為皆由內液疏其熱多者時蒼黃。何能辨於此疾淺深。是以斃也。
療癰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足而發有緩急。發於喉舌頭面腦項間。肩背上胸腹裡。四肢大節。女子妒乳為緩。
若生險處。朝覺而夕理。或可獲痊。忽不遇良醫。自復不明此喻。
痊者幸矣。然癰疽所發有二等。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變者。發於骨髓。淺瘡者欲在濃處。深瘡者欲在薄處。癰疽腫。大按乃痛者膿淺。所按之處不復者無膿。必是水也。
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謂氣結為腫。久久而不消。後亦成癰。此是寒氣排決應當發熱而又惡寒者。癰疽也。論曰。簪貴發腫。危困者多。市俗有之。所殆者少。何則。
人受氣同稟陰陽。共食醋咸。病有殊異。答曰。夫勛赫英傑。嗜欲非常。冬不履於凍寒。夏不傷於炎暑。擊鐘鼎食。兼餌乳石之流。積陰滯陽。遂致澀凝之弊。郁氣傷於血脈。癰疽隨積而生。重者旬日而終。輕者逾月而殞。
是故市俗則不然矣。何者。蔬食不給於口。寒暑屢中於形。當衛縱有沉 。力役毒隨汗泄。寢御理異。病故殊途。將逸性類於勞生。豈可同日而語哉。是以晉尚書褚澄。療寡婦尼僧。雖無房室之勞。而有憂思之苦。
此乃深達其性者也。審其浮沉之針。艾若灸烙合度。實不足憂。或任庸愚。危斃立致。遇良醫者必保十全。或因循侮慢。或詢於凡流。或自以委命。或祈以自瘥。或犯以諸類。蓋疑謀之喪生也。古人患癰。已成大膿者。十不存一二。
有疽生於指上。療者於後節截去之。傳曰盧淳有截指之效靜而思之。非良法也。何者。
夫療癰疽。未精辨識。一概施之以針艾。用之鈹割。為毒則劇保效誠難。劉涓盧扁之流。雖擅名於前。審詳理趣。亦未得全通也。是以古人見癰有大膿而棄之。有疽在指。斷之而不疑。
棄膿則舍重而非工。截手則傷本而哉。
今之所療。則不然矣。何者。調臟腑致其疏通。和營衛使無壅氣血聚散之源。內則補虛而瀉實。
調浮而和沉。外則以湯水淋注以者使筋骨保全。淺者令膚肉不壞。至於將攝條例。並有銓次。然而之於心。非愚能盡。醫者意也。隨時之義。略陳梗概。以定大綱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