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貝多芬】 路得維希‧方‧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西元一七七○~一八二七年),出生於波昂。
(圖1)。
逝於維也納。
祖父是德國皇家樂隊指揮,父親約翰是皇家樂隊男高音歌手。
他四歲就公開演奏,少年時期在皇宮中曾經接觸許多音樂家。
十七歲在維也納曾在莫札特前即興演奏,但未受好評。
一七九二年移居維也納,曾向海頓學習作曲,也未受到重視,轉向先可(Schenk)及阿爾布雷希斯貝格(Albrechsberger)學習。
十八、十九世紀初民權思潮抬頭,人文主義興盛,其影響亦及於整個社會文化及藝術。
音樂經過海頓、莫札特的努力,已漸不再是王公貴族的私人附屬品,轉向民間,貝多芬時更然。
貝多芬早期作品雖然極似海頓及莫札特,但不久就能擺脫他們的束縛,另創自己風格,使音樂不再是一些浮華典雅,只為娛樂少數人的東西,成為表現個人意志及個性的極度藝術結晶。
貝氏一生的努力,不但使古典時期音樂達到最高潮,他對旋律、和聲、對位、調性、曲式,及管絃樂配器的擴充及改進,使音樂進入浪漫時期。
他第九交饗曲樂章的安排,以及最後加入合唱,使長久以來和聲及對位的作曲手法,奏鳴曲(Sonata)以及聖歌謠曲(Cantata)兩種曲式融而為一,對後世影饗甚鉅。
(錢南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