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美術●蘭陵王】 根據舊唐書音樂志、樂府雜錄、教坊記等之記載,知北齊時有蘭陵王長恭,不但才武高強,且勇敢善戰,但面貌俊美,自嫌不夠威敵,故於作戰時常戴猙獰之面具對敵,曾擊敗北周之師於金墉城下,勇冠三軍,使齊人聲勢大振,後來便以其指揮刺擊之姿態編為舞蹈,其樂名蘭陵王入陣曲。
唐時,曾傳至日本。
今之宮中樂部,京都、奈良之神社,大阪四大天王寺等樂所,均有保存,奈良之笠置侃一,日本雅樂會,及天理大學雅樂部,曾多次來臺演過。
按日本之雅樂,實為中國唐代宮中之燕樂,由中國及林邑傳去者,稱左方樂舞,曲調華麗,服飾多為紅、黃、金色;
另自韓國及渤海傳去者,稱右方樂舞,服飾偏重藍、青、綠色。
蘭陵王則屬左方樂舞,戴金色大型面具,穿朱紅色之裲襠,所謂裲襠,即古之長背心,兩側及下邊均飾以火紅色毛穗,右手持金色之桴,作緩慢勇壯之舞姿。
桴為一短棒,長約一尺,以黃銅製成,鍍以金色或銀白色,下有二帶穗之紅繩繞於手上。
樂曲為壹越調,相當於西洋之D調,快八拍子,內容包括:小亂聲、陵王亂序、囀、沙陀調音取、當曲、安摩亂聲等多段。
首由龍笛吹出一段高雅曲調,接著蘭陵王依鼓聲緩步自左方出場,至臺中央後,再依龍笛、篳篥,及笙等樂器所奏之曲調起舞,表演指揮戰陣及拳勢武功之姿態,最後復在龍笛聲中徐步退場。
此樂在日本也有名陵王或羅陵王者。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