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石油】 石油為蘊藏於地下之液態或氣態,甚或固態之碳氫化合物,石油之英文名是Petroleum,此字源自拉丁文之Petra與Oleum,Petra是岩石之義,Oleum是油之謂,亦即得自岩石中的油類。
人類對石油的利用由來已久,古人用作醫藥、潤滑車輪、照明,甚至用於戰爭中之火攻。
石油除極少處溢出地表,形成油苗或氣苗外,多蘊藏於地下。
石油之型態為一、液態之原油,二、凝結油,三、天然氣。
有關石油成因的理論,可分為兩大類,即有機物論與無機物論。
早期的想法傾向於無機物來源論。
相反的,近年來之理論,根據過去幾十年來無論在沈積物或石油之地質及地球化學證據,證實雖然有少部分存在於地殼內之碳氫化合物可能來自無機來源,大部分之石油係來自於沈積盆地內之有機物轉變而成。
所謂有機成因論,即謂石油是來自生物體內既存之碳氫化合物,以及伴隨沈積物掩埋之有機體,經過相當長的地質年代後,在適當的溫度壓力下轉變成石油。
一般相信沈積物內之主要有機物為細菌、植物性浮游生物、動物性浮游生物,以及高等植物。
各有機物之化學組成,基本上包括蛋白質、油脂(Lipids)、碳水化合物,及高等植物之木質素(Lignins)。
上述組成中以油脂及類似油脂部分為形成石油之主要化學成分。
石油主要是由碳(百分之八十五)與氫(百分之十三)構成,其餘硫、氮、氧等微量元素約佔百分之二。
構成石油之碳氫化合物,其分子構造變化甚大,最小之分子為甲烷,最大分子為瀝青,其間約有幾百個分子,構造由簡單而複雜之化合物。
至於碳氫化合物之構造型式可分為一、石臘屬,二、環狀屬,三、芳香屬。
一、石臘屬:其一般分子式為CnH2n+2,n可為一至六十,當分子增加時,該碳氫化合物之型式由天然氣而為液體,高於十六時為固態。
通常構成汽油之主要成分為石臘屬之碳氫化合物。
二、環狀屬:該屬於石臘屬同為石油之最重要組成,原油平均約有百分之五十為環狀屬,尤其是原油中之較重部分含量更高。
其一般分子式為CnH2n,係由單價鏈連接的飽和且均勻的環鏈屬。
在石油內之環烷烴以環戍烷及環己烷最多。
三、芳香屬:為不飽和之環鏈屬,一般分子式為CnH2n-6,在石油內最常見的是甲苯,苯是組成芳香屬之母體化合物。
至於石油內之非碳氫化合物,其主要組成仍為碳氫,但還包括氮、硫、氧等化合物。
該類化合物以存在於石油內分子較大之化合物如潤滑油。
石油可藉蒸餾而加以分離成各種不同大小分子之化合物,如天然氣、汽油、煤油、機油、重機油、潤滑油,以及殘留物。
石油之比重決定其價值,輕質的油具有較高的價值,因其含有較多汽油成分及其他有價值的產品。
原油比重通常以API表示(見方程式1)輕的油API度數高,重的油API度數低。
在同一油田,同一地質環境,同一儲油岩層之不同封閉,或同一油層在不同的構造位置上,原油的比重會有所不同。
大致上原油的比重與其深度、溫度、岩層年代、雜質,及地質史有關。
所謂溫度因素,亦即原油的成熟度,成熟度愈高,比重愈輕。
原油比重最常見者介於API25至40之間。
(孟昭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