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阿拉伯文●塞爾柱王朝】 塞爾柱(Selçuk)為突厥族烏茲(Ouz)部落首領,原住中亞,西元十世紀初因水草不足,逐漸西移。
約在九六○年左右抵錫爾河畔之建德城(Cend),其大部分居民為回教徒,塞爾柱及其族人為適應新環境而接受回教。
塞爾柱死後,族人繼續西遷,十一世紀初與哥疾寧(Gazne)王朝在呼拉珊(Horasan)地區發生磨擦。
一○四○年五月雙方進行大戰,哥疾寧大敗,從此塞爾柱人正式稱雄於呼拉珊地區。
首領托魯爾(Turul)於一○九五年進抵巴格達(Bagdad),成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Abbasi)王朝之保護人。
托魯爾死後,阿斯蘭(AlpArslan)繼位,繼續向西拓土,終與拜占庭帝國接壤。
雙方於一○七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安那托里亞東部馬拉茲吉特(Malazgirt)發生激戰,拜占庭國王狄奧金斯(Diogenes)所率軍隊為阿斯蘭大敗。
塞爾柱人勝利後,打開了通往安那托里亞高原以及歐洲之大門。
此後土耳其人及回教徒步步推進,最後安那托里亞次大陸成土耳其人之第二故鄉。
托魯爾之子馬立克沙(Melikah)時代,塞爾柱王朝勢力達於頂點,領土東抵中國、印度中部及西伯利亞,西達高加索、愛琴海、馬爾馬拉海及紅海。
馬立克沙死後,王朝勢力逐漸衰退,最後分裂成安那托里亞塞爾柱(一○七七~一三○八),呼拉珊塞爾柱(一○四○~一一五七)、伊拉克塞爾柱(一一一七~一一九四)、敘利亞塞爾柱(一○九四~一一一七)、乞兒曼塞爾柱(一○四一~一一八七)等部。
分裂後之寒爾柱王朝以安那托里亞塞爾柱延續最久,惟最後也在一三○八年為蒙古帝國之伊兒汗國所滅。
至此,塞爾柱王朝成歷史陳跡。
同屬烏茲族之另一系統科耶(Kiyi)部落,向塞爾柱人所闢之道路前進,創造了奧圖曼大帝國。
東方回教勢力興起後,歐洲國家感受回教徒之威脅,並為奪回聖城耶路撒冷,於一○九五年起發動八次十字軍東征,前三次係針對塞爾柱人。
惟僅第一次東征達到目的,奪回耶路撒冷聖城,其餘皆師勞無功,慘遭失敗。
(蔣耀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