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上海】 上海原為縣名,民國十六年該縣與寶山、松江、南匯等縣,各畫出地方,合併為上海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改為院轄市。
上海在戰國時為楚春申君黃歇封邑,故吳松江亦稱春申江,而俗稱上海為「申」。
上海縣北有水名滬瀆,故今通稱上海為「滬」。
宋時置上海鎮,元改為上海縣,清該縣屬松江府。
三百年前上海市區原為黃浦江畔漁村,後成小鎮。
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一八四三年),我國因鴉片戰爭失敗,依照中英江寧條約規定,五口通商,上海始闢為商埠。
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英、美、法租界成立,從此工商發達,百業俱興。
民國二十五年,已有人口三百四十八萬。
民國三十一年,我國取消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上海光復,都市成長極速。
不幸大陸於民國三十八年淪陷,中共長期與外間隔絕,使上海對外貿易機能全失。
近年始逐漸與外國通商,但已蹉跎近三十年。
上海市位於華東江蘇省東南,長江支流黃浦江與吳淞江(蘇州河)匯口一帶,距長江南岸之吳淞口約二十公里;
利用長江水運路線,可通流域大小河港;
利用運河系統且連接黃淮平原及海河流域;
利用海運又可聯絡國內外各大港口,因此上海成為貨物集中之地,尤以出入口貿易,著名世界。
(見圖一)上海市區在長江三角洲上,地勢平坦,都市建設用地,不虞缺乏。
市內黃浦江水面廣潤,可供大批船隻停泊,碼頭及倉儲設備就近興築,十分便利,此為上海地理之優良條件。
上海市附近為江浙精華之區,中共占據大陸之前,此區家給戶足,農工商業發達,加以民性聰明伶俐,長於技術及工商管理,因此上海所需之糧食蔬菜、資本勞力、企業人才、貨物銷售等問題,大都可以就近解決,對上海市成長,至有助益。
上海市有二大機能:一篇商業,二為工業,三為運輸。
分述如下:商業方面:上海素為我國最大商業中心,舶來貨品以及國內產品,充斥市場,其金融及股票市場,影響國內外,此為過去上海之最大機能。
商業中心在外灘及南京路一帶,洋行與企業機構辦事處、百貨公司與大商店以及銀行保險公司等林立,樓宇高聳,顧客雲集。
中共占據後,沒收過去工商企業,轉為「國營」、「公營」。
而今建築物雖然依舊,但年久失修。
已陳舊不堪;
至於商業方面,則因入民貧困,購買力低落,況且中共禁止人民自由來往,外地來上海購物者寥寥無幾,因此,商業機能衰退,市場奄奄一息。
工業方面:上海過去已為工業中心,中共占領後,仍勉強維持。
目前造船廠設在浦東,機械工業在閔行,一貫作業鋼鐵廠在寶山,其餘工業尚有紡織、汽車、電器、化工、皮革、樹膠、菸草、印刷、食品等,分布郊區及十餘處衛星市,其中毛紡織設備占全大陸百分之七十五,棉紡織占百分之四十七。
據中共宣稱,一九七九年(民國六十八年)上海工業總生產,占全大陸八分之一,但因工業成長不如人口成長快速,故失業人口綦多。
運輸方面:上海港口建於黃浦江兩岸,江面寬約八百公尺、現建有一千二百公尺隧道相接。
一般水深八公尺,可泊大船百餘艘。
碼頭除原有設備外,亦有貨櫃碼頭。
據中共資料,一九七九年全部貨運量八千萬噸,主要為內部運輸,其國際貿易進出口量只有一千六百萬噸而已,尚不及臺灣區高雄港三分之一。
民國三十八年以前,上海市區南起龍華,北至吳淞,東自陸家鎮,西止華曹,範圍約八百平方公里,但零售貿易區則遠至百餘公里外之常州及杭州附近。
中共占領之後,現在上海市區,已大為擴大,包括崇明、寶山、嘉定、上海、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南匯、川沙等縣。
面積比前約增加六倍。
中共即在市郊組成二百「公社」,以農產供應市民消費,上海市則每月運出水肥供「公社」使用。
上海市區雖已擴大,但因中共限制各地入民擅離「公社」及「城市」,而且零售貨物缺乏,民生日用商品,常憑糧票、布票等購買,故上海之都市影響力反而比前減小。
上海人口一千一百萬,應屬大陸首市,其他都市,依其人口與上海人口之比,可定出都市等級。
如大連、瀋陽、天津、武漢、重慶等五市人口各約四百萬,為上海三分之一,應屬第三等級都市,但在中共反對自由經濟及限制都市農村人民來往政策之下,此種等級分布,並不能充分發揮都市機能,以帶動全區經濟發展。
(陳伯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