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3 10:44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傳記●黃宗羲】
黃宗羲(西元一六一○~一六九五年),字太,學著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
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年八十六。
父親黃尊素,東林黨名士,為宦官魏忠賢所害。
莊烈帝即位,黃氏年十九,袖長錐,草疏入京訟冤,至則魏忠賢已伏誅,與許顯純、崔應元對簿,出長錐錐許顯純,流血蔽體,又毆崔應元胸,拔其鬚,卒論二人斬,由是顯名。
歸益發憤讀書,時劉宗周講學蕺山,黃氏從之遊。
清兵下江南,黃氏鳩合同志,起兵抗之,事敗,走入四明山,結寨自固。
後聞魯王在海上,赴之,與張煌言、馮京第等力圖匡復,時潛往內地,為之布署,清廷極畏忌之,懸名逮捕,瀕於死者屢。
及明社既屋,遂奉母鄉居,畢力著述,清廷徵辟,皆辭不就。
黃氏之學,雖淵源於蕺山,然其趣徑,實已廓而大之,非復明人講心性理氣,講誠意慎獨之舊規。
故其言曰:學問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
三代以上,祇有儒之名而已。
司馬子長因之而傳儒林。
漢之衰也,始有雕蟲壯夫不為之技,於是分文苑於外,不以亂儒。
宋之為儒者,有事功經制改頭換面之異,宋史立道學一門以別之,所以坊其流也。
蓋未幾而道學之中,又有異同。
夫一儒也,裂而為文苑,為儒林,為理學,為心學,豈非析之欲其極精乎?
奈何今之言心學者,則無事乎讀書窮理,言理學者,其所讀之書,不過經生之章句,其所窮之理,不過字義之從違,薄文苑為詞章,惜儒林於皓首,封己守殘,摘索不出一卷之內,其規為措注,與纖兒細士,不見長短,天崩地解,落然無與吾事,猶且說同道異,自附於所謂道學者,豈非逃之者之愈巧乎?
(南雷文定前集卷一留別海昌同學序)又曰:「儒者之學,經緯天地,而後世乃以語錄為究竟,僅附答問一二條於伊洛門下,便?
儒者之列。
假其名以欺世。
治財賦者,則目為聚斂,開閫邊者,則目為粗材;
讀書作文者,則目為玩物喪志;
留心政事者,則目為俗吏。
徒以生民立極,天地立心,萬世開太平之闊論,鈐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蒙然張口,如坐雲霧,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論者,以為立功建業,別是法門,而非儒者之所與也。
(文定後集卷三贈編修弁玉吳君墓誌銘)推其意,蓋不僅欲合文與學而為一,且不欲離學術事功而言,可以想見其意量之宏,規為之大矣。
清代浙東學派,黃氏實開其先河。
其後萬斯同、全祖望、邵晉涵、章學誠相繼起,而浙東之學乃臻極盛;
皆黃氏倡導之力也。
「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於史」(文史通義浙東學術篇),黃氏最重大之成就,於是特在史學。
所撰南雷文約、文案、文定,係以碑傳為史傳,有裨於史事之缺文。
明儒學案一書,則中國第一部學術思想史也。
至於專言政治思想之明夷待訪錄,則近人擬為法國盧騷之民約論焉。
〈見圖一〉(杜維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