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埃及】 埃及(Egypt),以尼羅河為發祥地,位居歐、亞、非三洲間,北臨地中海,東濱紅海。
埃及古文明後,至中世紀,有大放異彩之回教文化,近世為歐洲殖民目標,今日在阿拉伯世界詭譎之整合運動中,其領導地位正受考驗。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EgyptianArabRepublic)現為共和政體,面積一百萬平方公里,國土輪廓略呈方形。
人口三千九百萬,集中於尼羅河谷及三角洲。
首都開羅,非洲第一大城,位居三角洲頂端,當三洲航空線要衝,是傳統與現代文明並存之大都市。
全埃地理可分三部:一、南北綿延寬約二十公里之尼羅河地塹谷地,土質良好,人績輝煌,為埃及重要生存空間。
棉為首要作物,品質著稱於世。
亞斯文大水壩為埃及復甦之象徵,攔蓄尼羅河水一千五百多億立方公尺,改變河水定期泛濫現象,灌溉八十萬公頃新農田,發電二百十萬瓩。
二、外緣為沙洲及潟湖,成典型圓弧狀之尼羅河三角洲,西北有亞歷山卓城,是埃棉輪出港;
東北角之塞得港,當蘇伊士運河入地中海之口,居三洲之通衢。
三、東西兩側成隔絕空間之沙漠地區,人跡荒渺,但具保護河谷文明作用。
蘇伊士運河無需水閘,溝通地中海及印度洋,使往昔政治區圖變色。
古埃及金字塔中以庫佛王所建為最大,高一百四十六公尺,長二百三十公尺。
古加納神廟之石柱建築,成為歐洲建築之特色。
(謝福生)見圖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