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馬利】 馬利共和國,位於西非洲的中部,北與阿爾及利亞為鄰,西接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南與幾內亞和象牙海岸接壤,東與上伏塔和尼日為界。
自西元一八九八至一九六○年獨立時。
馬利(Mali)一直是法屬西非的一部分,全國面積一百二十四萬平方公里,人口約六百萬(一九七七),首都在巴馬科(Bamako)。
見圖一馬利地勢平坦而單調,南部、西南部、東南部和東部是高度一千公尺以下的高原,間有水流侵蝕而成的深谷陡崖;
中部和北部是尼日河盆地平原和撒哈拉平原。
境內的主要水系有二:一為在西南部往西北流的塞內加爾河,另一為自南部往東北流,在中部形成三角洲和一連串的湖泊,而後轉向東南流的尼日河,二河都有高低水位期和泛濫期。
馬利地處熱帶,氣候乾熱,乾濕季分明,十一月至六月是乾季,七月至十月是雨季,季風來自西南,八月降雨最多,而氣溫較低。
較多雨的南部和中部呈現熱帶莽原景觀,北部則一片沙漠。
農業是馬利的經濟基礎,百分之九十的勞動人口從事自給性的農業,最重要的農業區在內陸的尼日河三角洲,主要的自給性作物是粟、米。
小麥、馬鈴薯和芋頭;
商業性作物以棉花和花生蛟重要,次為甘蔗、菸草和茶。
畜牧區在沙漠的外緣,飼養牛、羊。
工業以食品加工為主,手工業仍居重要地位。
漁業限於河湖地區,漁獲登居西非第三位,漁獲物經加工製成魚乾和燻魚,百分之二十銷往鄰國。
(翁國盈)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