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袁世凱】 袁世凱(西元一八五九年九月十六日~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時人又稱為項城。
北洋新軍之首領,清末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之大總統。
袁氏於弱冠時考中秀才,三年後因試舉人不第,其嗣父保中薦其投軍,追隨登州提督吳長慶,任幫辦營務。
朝鮮事起,袁氏於甲申事變(一八八二)中大顯身手,旋露才揚己,受擠返國,為李鴻章賞識。
光緒十一年九月(一八八五年十月),派為總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宜委員,兼負其國商務、外交,位同監國。
二十年六月,戰釁將開之際,請調回國。
次年十月,充督練新軍於小站,用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徐世昌等人贊襄營務。
戊戌政變之際,袁氏已官直隸臬司兼領新軍,康有為欲結之為援,反為其出賣。
二十六年(一九○○)二月,任山東巡撫,嚴剿拳匪之餘,並與劉坤一、張之洞等人推動東南互保運動,頗有功績。
二十八年,李鴻章去世,調署直督,旋復兼任商務、路政、電報、練兵等要職。
武昌起義後,袁氏利用權謀,得內閣總理職銜,並唆使部將逼清帝遜位,脅迫南方同意其出任大總統。
民國二年,國會選舉,主張責任內閣制之宋教仁獲勝,袁氏派人刺殺之,並以外人監督中國財政之條件,獲得鉅額借款,撲滅二次革命。
民國三年秋,日本乘歐戰之際,對華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袁氏在外交局勢不利情況下,採取拖延策略,引起國際干預,稍減中國之損失。
民國四年,袁氏在其子克定及楊度等人之慫恿下,次年有洪憲改制稱帝之舉,眾叛親離,含恨而斃。
論者多謂袁氏富於治事能力,就任民國總統,內政、外交本可有為,惟昧於時代知識,致失足成恨。
其人又好弄權術,使貪使詐,有類曹操,國人多不喜之。
近人美國史家楊格(ErnestYoung)以袁氏在新舊過渡時期尚有作為,比為「現代化的保守人物」。
(王綱領)見圖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