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新疆】 明代天山南北各地已入我國版圖,清同治十年(西元一八七一),發生回亂,俄國侵入伊犁。
左宗棠平定回亂後,清廷向俄索回伊犁,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設新疆省。
因係新開闢的省分,故名新疆,簡稱新。
面積一百七十一萬餘平方公里,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
人口七百二十萬。
省會迪化。
新疆位於我國的西陲,歐亞大陸的中央,東鄰蒙古、甘肅、青海,南鄰西藏,西與蘇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為鄰。
受上述位置因素的影響,產生下列的地理特徵:一、為歐亞兩洲交通的中樞。
古代的絲路,曾盛極一時;
現代的隴海、包蘭、甘新等鐵路(或公路)通蘇俄的土西、中亞等鐵路以達歐洲。
二、由於位居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形成各民族往來的十字路口,因而本省人口雖不多,但住民非常複雜,計有十四種之多,包括漢、滿、蒙、回、維、哈薩克、吉爾吉斯、錫伯、索倫、塔塔爾、塔蘭其、塔吉克、烏孜別克、歸化等族。
可用「漢滿蒙回維,哈吉錫索歸,三塔並一烏」三句包括之。
三、新疆距周圍的海洋,都在二千三百公里以上,因而難於獲得海洋的濕氣,氣候極為乾燥。
盆底各地年雨量幾乎都在二百公釐以下,南疆最乾燥,多在一百公釐以下,婼羌幾乎年無滴雨(年雨量四.五公釐);
迎風的山坡,雨量可高達三百至四百公麓。
因而新疆大部地區是雨量少、溫差大的沙漠氣候。
四、本省西部漫長國界和蘇俄為鄰,又位居我國邊陲,因而時常遭受蘇俄侵略。
近百年來喪失了大片土地(約當現在新疆面積的三分之一),蘇俄侵略野心仍然未止,先後在新疆製造很多叛亂事件,如伊寧事件、北塔山事件等。
新疆省地形顯然分為三區:一、天山山脈:東西橫亙在新疆中部,是一個高大、寬廣、構造複雜的山地,整條山脈係由斷層作用所形成,包括很多條平行的山脈、盆地、縱谷。
以西部的伊犁縱谷、東部的哈密盆地、吐魯番窪地最為著名。
哈雷克套山的新騰格里峰(七千四百三十九公尺)為最高峰,分布著很多冰川。
而吐魯番窪地最低處卻低於海平面二百八十三公尺,是我國絕對氣溫最高之地。
二、塔里木盆地:又叫做南疆。
周圍環繞著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形勢封閉,是一典型的內陸盆地。
盆底略呈橢圓形,西部微高,塔克拉馬干沙漠俗稱大戈壁,沙丘滾滾,沙丘高度多在二、三十公尺間,最高可達三百公尺,極為荒涼。
「塔克拉馬干」回語是「進去就出不來」的意思,面積廣達三十七萬平方公里;
羅布泊沙漠面積小,且沙丘低矮;
羅布泊以東的白龍堆沙漠,無沙丘而多礫石,地表崎嶇,岩石裸露。
盆地內全為內流河川,塔里木河長二千七百五十公里,為我國最長的內流河,沿塔克拉馬干沙漠北緣向東流,愈流水量愈小,最後注入羅布泊。
三、準噶爾盆地(南疆):四周的山地除天山山脈外,高度大多在三千公尺以下,且西緣的山脈,因斷層作用產生許多缺口。
因此,和南疆相較,其雨量較多,對外交通較便利,俄患也較嚴重。
盆底略呈三角形,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微傾,南部為古爾班通古斯沙漠。
盆地內也多內陸河、湖,而額爾濟斯河卻是外流河,是西伯利亞大河鄂畢河的源流。
新疆氣候乾燥,農業全賴灌溉,水源來自高山的冰雪在夏季融化流注到山麓,因此,農地皆分布在高山山麓,一年收穫一次。
南疆周圍高山環繞,故農業較北疆發達,疏勒、莎車、和闐、庫車的灌溉綠洲都超過一千平方公里,農產量最大。
作物種類繁多,除小麥雜糧外,並產棉、絲、稻米、水果等。
灌溉方法特殊,為防止強風烈日蒸發掉寶貴的水源,用「坎井」灌溉農田;
近年才有水庫以蓄積雪水,如迪化南方山中的紅鹽池水庫、東南方博格多山中的天池(古稱瑤池)水庫,可利用溝渠灌溉農田了。
畜牧是新疆住民的主要經濟活動,但南疆由於過於乾燥,草原面積小,僅天山南麓和帕米爾高原東麓坡地有良好的牧草,故畜牧不及北疆發達。
畜牧的方式各地不同,天山山地牧民採山牧季移式,山腳草原區的畜牧主為放牧式,北疆沙漠地區則為遊牧式。
羊、駝、馬是主要牲畜,所產的細毛羊和伊犁馬頗為馳名。
新疆缺乏森林資源,較重要的森林區有三處,都分布於三千公尺左右的山坡,一為阿爾泰山地北段,一為天山北坡,一為塔城附近山地。
新疆是我國極重要的礦藏省,尤以能源礦最為重要。
石油藏量富、品質佳,烏蘇、綏來、迪化、塔城、庫車、溫宿、烏恰、莎車等縣皆有蘊藏,烏蘇獨山子礦在清末即已開採,現有大煉油廠,克拉瑪依油礦產量最大,有油管通至獨山子。
煤藏量占全國總量百分之三十二,塔城、伊犁河谷、天山北麓、天山南麓、吐魯番盆地為主要分布區,尤以天山北麓儲量最大、品質最佳,迪化附近開採較盛。
北塔山一帶蘊藏鈾礦,為原子能的原料。
此外,迪化、塔城、伊寧、鞏哈、阿克蘇等地的鐵礦,阿爾泰山的金礦,崑崙山北麓(和闐、于闐等縣)的玉石,以及南疆的岩鹽、北疆的池鹽、各內流河流域的灘岩,都很重要。
(王洪文)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