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進行曲】 進行曲(英文為March,德文為Marsch,法文為Marche,義大利文為Marcia,西班牙文為Marcha),原是屬於舞蹈組曲(Suite)中的一種舞曲,是一種進行式的舞蹈。
其原意是藉音樂來使行進中的人群能有統一而整齊的步伐。
所以它的音量通常很大,加重的節奏比較激烈,可是旋律卻是簡單而規律的,以便聽者能夠馬上聽懂,以調整步伐。
節拍是二分的二拍子或者四拍子,而速度於行進當中不得任意變更。
進行曲經常出現於歌劇、芭蕾舞、舞蹈組曲、奏鳴曲及交響曲當中,可是因為使用的情況與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個性。
較著名的,如宗教氣氛濃厚的宗教典禮進行曲(PriesterMarsch),有葛路克(Gluck)的歌劇Alceste、莫札特的歌劇魔笛。
華格納的歌劇Parsifal等;
葬禮進行曲(MarciaFunebre),有韓德爾神劇Saul、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六和第三交響曲、馬勒第五交響曲等;
婚禮進行曲,有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華格納歌劇羅安格林等。
雄壯的進行曲,有古諾的歌劇浮士德中士兵之歌、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等。
原於古希臘用於戰爭場面的進行曲,其音樂旋律,多依照希臘語言的節奏,也就是詩歌歌詩的節奏來作。
人們演出喜劇時,也常以進行曲作為上場或下場的音樂。
中世紀末期,進行曲則常是群眾遊行時所奏的樂曲、十字軍兵士所唱奏的軍樂,和鄉村農奴唱的歌曲,那個時候演奏進行曲的樂器,多半是橫笛、小號和鼓等。
西元十七世紀的進行曲,多半都是兩段式的樂曲,每段八至十六小節。
稍後就有三段式的進行曲出現,即在兩段一樣的樂曲中間。
加上一段常是在下屬調上的中段(Trio),而中段的旋律多半是比較幽雅有對比性的。
其樂曲的結構形態,直接影響到後來小步舞曲的出現,而小步舞曲是幾乎出現於所有的舞蹈組曲及後來的奏鳴曲中的。
在當時法人盧利(Lully)曾為芭蕾音樂作過許多光彩宏偉的進行曲,其中甚多不是二拍子而是單拍子的,而南方義大利拿波里學派則作風不同,於歌劇中出現的常是較溫和,以表現旋律為主的進行曲。
此期的進行曲並影響到同期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和小夜曲(Serenade)的風格。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進行曲,喜歡用附點節奏,音樂似乎有著無窮的推力朝前行進,其中最有名的是馬賽曲(Marseillaise)。
十九世紀時,各國都出現了帶有民族色彩的進行曲,如斯拉夫、匈牙利進行曲等。
至二十世紀,則除了興德米特(SymphoniaSerena)、普洛哥菲也夫(LordBerners)、艾爾加的管絃樂進行曲(Pomp&Circumstance)之外,當首推美國進行曲之王蘇莎(Sousa)了。
(錢南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