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微生物學】 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立克次(小)體、病毒、類病毒、原蟲及寄生蟲等。
與醫學無關者多屬腐生,對釀酒、醱酵,貢獻甚大。
與醫學有關的,大抵以寄生式生活,能引起疾病,為病原性,是以微生物學之知識,是對傳染病防治之肇始。
個體對入侵之微生物有防禦的機構,包括抗體的產生及類淋巴細胞的增生,前者是血漬中的丙種球蛋白,分G、M、A、D及E五種,其離心沈澱係數粗分為7S及19S,亦有例外者。
後者則分T及B兩種淋巴細胞,而能引起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主要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所製成的抗原,有陽性皮膚反應,例如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者表示曾有接觸該菌之經驗。
細菌的特點,在於其具有成分特別的菌壁(CellWall),而抗生素中最著名的青黴素,便是能抑制菌壁之合成,使革蘭氏陽性菌失去菌壁的保護,而被體內大吞噬細胞殲滅。
也有的抗生素的作用,在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則相對的,對人體毒性也必然較為嚴重。
大部分的革蘭氏陰性菌,及其有抗青黴素能力的革蘭氏陽性菌,青黴素不能抑制其菌壁的合成,其防治有賴其他抗生素,其中以廣效抗生素,尤其四環黴素及其同類衍化物,最具卓效。
革蘭氏陰性菌中,以腸內桿菌最為大宗,舉凡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均包括在內。
細菌能形成芽胞者,有嗜氧及嫌氣兩種。
前者如炭疽桿菌、枯草桿菌、仙人掌桿菌;
後者如氣壞疽桿菌、破傷風桿菌、肉毒梭形菌,後數者形成強有力的外毒素,動輒致人於死,毒素屬於蛋白質,肉毒梭形菌之外毒素是世上已知之最強毒質。
細菌芽胞數量不多,而抵抗力強,使該等細菌不易滅絕。
結核桿菌及痲瘋桿菌體外有臘質,呈耐酸性染色特質,是等菌引起之疾病,在東方仍甚猖獗。
真菌之孢子甚多,大都可隨風遠播,但抵抗力與一般菌絲無異,也能引起最輕如香港腳等的疾病。
病毒甚微小,在細胞內寄生,其內部或為RNA,或為DNA,沒有二者並存者,培養時需活體或活細胞供其繁殖之用,生長時常一次以多數病毒體破細胞而出,亦有陸續釋出病毒者。
舉凡天花,小兒痲痺症、流行性感冒、黃熱病、傷風、泡疹、痲疹、德國痲疹、狂犬病、流行性肝炎及血清性肝炎,均係由病毒感染而引起。
(居小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