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景氣預測】 由於任何景氣對策的使用,到其效果發揮,都有或長或短的時間落後(TimeLag)而且不同程度的景氣波動、也需不同強度的反循環措施。
因此,有關循環的轉折點或變動幅度,都應事先予以預測,俾便制於機先。
景氣預測的方法,有經濟計量模型、實地調查與時間數列的經驗分析法三種。
經濟計量模型法(EconometricModel):自西元一九三○年代丁柏根(J.Tinbergen)等人大力提倡以來,於一九五○年代末期有了更蓬勃的發展,電腦運用的普偏化,更使規模龐大與結構複雜的計量工作,得以更有效、更神速地進步。
如今更由年模型演進成季模型,且有月模型之試圖。
它是以建立各種足以表達個別經濟活動現象間的相互關係為基礎,由許多的「時間遞延變數」、「時間遞延變數所結合的參數」、「季節性變數」、「干擾變數遞延相關」,與基本方程式所組成。
因而能使景氣預測工作由往日那單純統計的景氣指標編製,進一步轉變為景氣理論觀點之發揮後,又進步到經濟科學一致模型的運用。
目前最享盛名的模型,為美國賓州大學瓦頓計量預測協會(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sWhartonEconometricForecastingAssociates,WEFA)的瓦頓模型。
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有行政院主計處的臺灣總體經濟季模型第一號(OLS)。
目前按季發表於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
實地調查法:以西德慕尼黑的IFO經濟研究所的景氣測驗(BusinessTest)與投資測驗(InvestmentTest)最負盛名。
景氣測驗每月進行,以產品為取向,向廠商行號詢問有關現況與未來的比較與判斷的意見。
每一問題皆以三價分配為統計方式。
藉調查結果各問題的三價答覆分配次數,而知景氣的向上或向下動向。
另有向家計單位徵詢未來信心與消費意向的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社會研究所調查研究中心(SurveyResearchCenterinInstituteforSocialResearchoftheUniversityofMichigaw)。
景氣測驗的結果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是史翠格博士(Dr.WernerH.Strigel)以幾何平均方法綜合廠商現況與末來半年內景氣判斷的營業氣候。
消費者調查則以創始人卡托那(GeorgeKatona)授教所設計的消費者氣氛指數(IndexofConsumerSentiment)為代表。
這兩種指標都被證實對總體經濟活動的消長具有良好的領先效果。
目前進行實地調查的機構,皆成為IFO經研所附設的國際經濟趨勢調查研究中心(CenterforInternationalResearchonEconomicTendencySurvey,CIRET)的成員,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會議。
國內參加最早的為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時間數列經驗分析法:由於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發生,未能有效地事先預測,因此單一或少量的時間數列分析,已為大家所不敢信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指標的分析。
以美國密契爾博士(Dr.WesleyClairMitchell)於一九三○年代末期在全國經濟研究局(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所發展的擴散指標(DiffusionIndex)為代表。
今更將此些只考慮變動方向的擴散指標,進一步利用變動幅度標準化求標準因子的方法,將各指標的變動幅度同時考慮,而成綜合指數(CompositeIndex)。
其目的皆在尋找領先指標系統,建立景氣預報制度。
與時間數列經驗分析方法,具有密切關係的另一種預測制度,就是景氣對策信號(MonitoringIndicators)。
此一制度起源於一九六二年美國甘迺迪總統向國會提出的FormulaFlexibility。
後經法國、日本、德國的引用與擴充,而成預報景氣過熱或見衰的信號體系。
其主要目的在於藉燈號以提示應採的景氣對策,並綜合判斷短期未來的景氣是否將進入過熱或衰退,而預先發出信號,以供決策當局擬定景氣對策,或企業界調整其短期投資計畫或經營方針之參考。
以上兩類時間數列經驗的分析方法,在國內都以經建會經濟研究處按月所發表的臺灣景氣動向指標與臺灣景氣對策信號為代表。
(許添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