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20 08:04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吳歌】
吳歌,是三國時東吳到陳、隋間,即西元三世紀到六世紀,發生在吳地而流行於長江下游和五湖一帶的民歌,六朝人稱它為吳聲歌曲,簡稱為吳歌。
江南吳歌和荊楚西曲,同屬清商樂。
樂府詩集卷四十四云:「晉書樂志曰:『吳歌雜曲,並出江南。東晉已來,稍有增廣。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絃管。』蓋自永嘉渡江之後,下及梁陳,咸都建業,吳聲歌曲,起於此也。」
今樂府詩集存有六朝人的吳歌共二百五十六首,唐人的仿作不計在內,加上鮑照的吳歌三首,世說新語中孫皓的爾汝歌一首,共有四十八種曲調,三百六十首。
吳歌大半為吳地的情歌,歌詞中好用男女贈答和諧音雙關語,故稱吳歌格。
歌唱時,插入和送聲,使音節活潑而更多變化。
吳歌以建業為中心,六朝時,江南的富庶,山川的秀麗,男女的多情,楚聲巫歌四起,無形中助長了吳地民歌的發展。
於是壟頭採桑,便有採桑歌;
澤畔弄舟採蓮,便有江南弄、採蓮曲;
溪頭留蓮,接送歡子,便有前溪歌、桃葉歌;
男女情歌互答,傾訴衷情,便有子夜歌、子夜四時歌、懊曲、華山畿、讀曲歌等的產生。
這些五言四句的小詩,簡短清越,出於天籟,充分流露著濃厚的鄉土歌謠的本色。
由於長江的水域,仕宦商旅的往來,江南的吳歌影響到荊楚西曲的發生。
(邱燮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