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特產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9 14:56: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特產區

 

政府為確保農業持續發展與農村經濟繁榮,藉加強農村公共設施的配置,輔導農民採用機械共同作業與運銷,以區域整體營運方式,達到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外銷競爭力量,使小農獲得大規模企業經營之利益,穩定農民收益,成為社會安定的力量,自民國六十二年起,依農業地理分布及適地適作之農業發展原則,設立農業專業區二十四類,三百餘處。

 

嗣因部分作物種類為短期性,在同一地區內變動性甚大,不合專業形態發展而停辦。

 

目前繼續接受輔導之特產專業生產區,包含茶葉、蠶桑、香蕉、鳳梨、柑桔及溫帶果樹與蔬菜等。

 

一、茶葉生產區:茶葉為臺灣重要外銷特產之一,計分紅茶、綠茶、烏龍及包種四類。

 

其中烏龍與包種,享譽世界,在東南亞與歐美,獨步市場。

 

茶葉之主要產區,分布於臺灣北部土壤質較差之丘陵地,如宜蘭、臺北、桃園及新竹等縣,茶園面積約二萬三千餘公頃,占全省茶園總面積約百分之八十二以上。

 

其次為苗栗和南投。

 

而臺東及花蓮縣種植面積較少,各約二百至二百五十公頃左右,但近年正在積極擴大生產中。

 

生產區內,政府對產製的配合,茶園機械耕作共同化,採用改良耕作技術等予以輔導;

 

對老茶園之更新,品種的替換,茶農與工廠間運銷的改善,亦積極辦理。

 

二、蠶桑生產區:臺灣氣候溫和,適於桑園經營,年可收繭五至六次,為理想之蠶桑發展地區。

 

白民國六十二年起,分別在苗栗、南投、臺南、屏東及臺東等地共五區、十五個鄉鎮成文蠶桑生產專業區,辦理契作栽桑養蠶工作,組成蠶農生產班,辦理稚蠶代育及病蟲害共同防治,及發展共育蠶室。

 

對桑樹栽培,則逐步推行機械耕作,產量逐季增加。

 

三、香蕉生產區:香蕉為臺灣重要外銷鮮果之一,主要外銷日本,一度成為生產利潤極高的作物。

 

產區分布全省各縣市,但以高雄縣及屏東縣種植面積最大,各達三千公頃左右,南投縣之二千餘公頃次之。

 

中部地區所產之香蕉以內銷為主,其栽培技術雖較高屏地區為差,產量偏低,但品質優良,收益仍高於一般農作物,故對種植香蕉有濃厚之興趣,栽培面積有逐漸增加趨勢。

 

專業區內,對排水灌溉設施改善、葉斑病共同防治、集運改進等均收到很大的效果。

 

四、鳳梨生產區:臺灣鳳梨係以加工製罐、冷凍及鳳梨鮮果外銷。

 

近年由於工資及生產資材價格的上漲,使生產成本提高,果農收益減少,栽培面積急速下降,目前僅有八千餘公頃。

 

種植面積在一千公頃以上之縣市,僅有屏東、臺東、南投及高雄四縣。

 

五、柑桔生產區:臺灣柑桔生產原極有限,但隨政府對山坡地之開發利用及政策的引導,內銷市場價格高,因此栽培面積與產量逐年增加。

 

目前栽培面積約三萬七千公頃左右,產量達三十九萬餘公噸。

 

栽培種類以椪柑、桶柑及柳橙為主。

 

產區以嘉義縣及臺南縣所占面積最廣,各為六千餘公頃,其他如苗栗、臺東、宜蘭等亦有栽培。

 

產品以內銷鮮果為主,外銷則包括加工與鮮果,惟實際所占比例不高。

 

專業生產區內,政府輔導果農改善生產環境,推行機耕及適當灌溉,並辦理產品之簡易貯藏及共同運銷,結果產量增加,收益提高,並收到調節市場供需之效。

 

六、檬果生產區:檬果為熱帶果樹,適於溫暖乾燥氣候。

 

為充分開發南部山坡地區農業,於民國四十九年,自美國引進鮮果用品種試種成功,產品廣受消費者喜好,栽培面積迅速擴張。

 

栽培區域主要集中於臺南縣與高雄縣之淺山坡地。

 

在專業產區,政府輔導並協助建立灌溉設施,病蟲害共同防治,興建集貨場,改進栽培技術,並輔導加工以促進生產,效果良好。

 

七、溫帶果樹生產區:臺灣雖然地處熱帶,並不適於栽培溫帶果樹,然於民國五十年代,在梨山高海拔山坡地,利用晝夜溫差及冬季之低溫,使蘋果、梨及桃之栽培成功,其栽培面積迅速擴大。

 

專業產區厲行果園植生褪蓋、果實套袋及其他藥劑疏果等技術改善措施,以確保溫帶果樹之產量及品質。

 

此外,並對果品之加工、冷藏,以調節市場供需,增加收益。

 

目前產區仍以梨山為主,南投縣仁愛、復興等地次之。

 

八、竹筍及竹材生產區:竹筍生產區主要分布於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及臺中市等六縣市,以及臺北縣之一部分,總面積為二千五百餘公頃。

 

生產區內之農民皆予以組訓,改善生產技術,增加灌溉,筍乾製造,興建集貨場,辦理共同運銷,使產量提高到二十噸,品質亦大為改進。

 

竹材生產區則實施孟宗竹及桂竹新植造林,推行機械化省工造林,改良竹林土壤,增加運送索道,改進生產及經營技術,及推廣合理擇伐收穫等,使產量增加一倍。

 

九、蔬菜生產區:蔬菜生產區分布全省各地,如臺北士林、板橋、新莊、新竹竹北、苗栗竹南、彰化永靖及溪湖、雲林西螺、嘉義朴子、高雄路竹及楠梓等地為主。

 

生產區內菜農,政府協助其獲得生產資金,並採用共同採購生產資材,節省成本;

 

改善公共設施,如排水灌溉與農路之改善與增設。

 

共同運銷,增加複種達五.四次;

 

改進生產技術,如新品種的利用,栽培方法的改進,以降低成本,增加生產量,提高菜農收益,尤其對於臺灣夏季蔬菜之生產,更予重視。

 

(萬雄、邱善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0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6 20:15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