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0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蒙太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8 08:49: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蒙太奇

 

蒙太奇(Montage),為無聲電影時代主要以俄國為中心興起的電影理論。

 

Montage這字是從法文來的,其原意為調整、組合之意。

 

這理論的最初倡導者是俄國人列夫.庫雷雪夫(LevKuleshov),他以俄國電影與歐美各國電影作一番分析、比較之後,發現掌握電影生命之重點,並非是每個單獨的鏡頭(Shot),而是聯貫組合那些鏡頭的技術。

 

也就是說每個單獨的鏡頭並非電影,鏡頭只不過是構成電影之材料。

 

把這些材料排列組合經過處理構成的工作就叫蒙太奇,也是電影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

 

但庫雷雪夫的這種說法,可說是只限於從電影之獨特性而發的,因此他對蒙太奇所下之定義乃是由鏡頭所構成之場(Scene)或段、節(Sequence)像瓦片一樣加以堆積重疊的組合而成為電影,這就一般稱之為蒙太奇論的「連鎖說」。

 

在這部分仍遺留有形式主義之痕跡,經過普多夫金(Podovkin)加以推展,他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之基礎」。

 

他認為鏡頭是像詩或小說中之字彙、單語(有關聯性),從這些個別的鏡頭之結合而產生電影之生命。

 

在這看法上他是與庫雷雪夫相同的,但另一方面他以為儘管鏡頭只是材料,可是它會因為蒙太奇之組合而決定它的意義,甚至因蒙太奇之組合能造成一種新的電影的現在性。

 

這種體系論的樹立,使蒙太奇理論成為一種高度的藝術理論。

 

對於這種論調,愛森斯坦(C.Eizenshtien)卻倡導了所謂的「相剋說」。

 

他主張鏡頭與鏡頭衝突中可產生新思想,而鏡頭與鏡頭之結合可觸發觀眾之感倩與知性。

 

他更攝製了「戰艦波坦金」(BronenosetsPotyomKin,西元一九二五年)來印證他的理論。

 

這種辯證法之理論對蘇俄電影的性質是極適合的,但多少有點過於偏向觀念性,因此在有聲電影發明後便漸趨下坡,但它對電影之本質做有系統且明確的解明之功績,是有其相當重要的地位。

 

據庫雷雪夫在其著作「電影之ABC」中提到蒙太奇的功能是可以「征服空間」。

 

他以其自己攝製的影片「普萊特技師的計畫」(ProektLnzheneraPraita,一九一八)來證明他的理論。

 

在這影片中有一場戲是一對父女橫越一大草原,草原上需有一農家。

 

他分別攝影這三組不同之畫面再以蒙太奇之效果令觀眾產生完整的概念。

 

這就是借蒙太奇把不存在的風景創造出來的例子,也即是他借蒙太奇之方法把空間之困難征服了。

 

他在另一部影片中指出蒙太奇除可征服空間外,同時也可支配人類的心理。

 

在影片中是描述一個司祭的屋中,懸掛有一張前時代主權者的照片,但目前卻是在另一新政權的統治下,於是司祭在那張照片背面貼上新主權者照片,在新政府之人來臨時趕忙倒轉過來。

 

當這場面出現時觀眾都不禁大笑,大家都發現新主權者的照片,有滑稽之笑容。

 

其實他用的只是一張普通嚴肅的照片。

 

這正說明蒙太奇有支配心理的效用。

 

除俄國外,法國導演安梨.貝傑(HenriD.Berger)亦曾提及蒙太奇。

 

而同時期之法國影評、藝評、小說、法律家慕席納克(LeonMoussinac)所倡導的韻律說(Rythme論),也與蒙太奇論有相仿之處。

 

(張昌彥)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1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54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