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1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歌仔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8 08:4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歌仔戲

 

歌仔戲,一般人係指流行於臺灣地區的一種民俗戲曲。

 

事實上,它原是福建漳州一帶的民歌小調─錦歌,是一種以七字或五字組成一句,每四句組成一段的民間小調,是以描述日常生活為主的歌謠。

 

相傳早在明、清時代隨先民移居臺灣時,便流傳到臺灣來。

 

初傳來臺之時,即受一般人喜愛而廣為流傳。

 

但在臺灣流傳之際,因受到臺灣地區流行民間的其他劇種如亂彈、南管戲、潮州白字戲的影響,而發展為演唱地方民間故事的歌仔戲陣。

 

起初它祗在鄉間的庭院、廣場上就地表演,抑或在迎神賽會的遊行行列中沿途表演,其表演動作相當的簡單,只是走走方位而已,十分生活化;

 

其表演內容,如陳三五娘、呂蒙正、鄭元和之類的民間通俗故事,由於它隨地表演,當時人稱它為「落地掃」。

 

後來又受車鼓戲、採茶戲、南北管戲及平劇的影響,從中吸取了它們的演出形式,如行頭、道具、場面、音樂、劇本、身段…等,使之原本質樸的「落地掃」跟其他大劇種一樣,擁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

 

由於此種戲曲的語言、腔調,既通俗又易懂,加上表演的內容多是些民間熟悉的故事,故更加速其流傳,而風行於全臺灣,甚而流傳至福建沿海地區─漳、泉、廈門、金門及南洋群島,菲律賓等地。

 

歌仔戲的音樂,其吹奏的曲牌及鑼鼓點子,大部分自平劇吸取過來。

 

唱腔方面最具歌仔戲風格者有七字調和哭調兩種。

 

常用的哭調有大哭調、艋舺哭、宜蘭哭、臺南哭、彰化哭等。

 

另外還有背詞、雜念、走路調、都馬調,皆為常用的歌仔戲唱腔,在唱法上相當自由、活潑,即興表演的意味甚濃,演員演唱時概以本嗓唱出。

 

其使用的伴奏樂器,傳統樂器有殼仔絃(椰胡)、大筒絃(共鳴箱特大外形似胡琴,口徑有七、八吋)、三絃、月琴、京胡、哨吶、海笛、二胡、單皮鼓、堂鼓、鐃鈸、銅鑼等;

 

現代西洋樂器有大鼓、薩克斯風、洋琴、手風琴…等。

 

至於演員的腳色造形、身段、基本表演動作,係模仿平劇的表演形式,但極富彈性,可隨演員個人的喜好而創造。

 

歌仔戲之演出內容可分成三類:一、來自民間故事者,如陳三五娘、梁山伯與祝英台、呂蒙正、鄭元和、金姑趕羊、李三娘、安安趕雞等。

 

二、來自地方民閒傳說者,如周成過臺灣、甘國寶過臺灣、林投姐,水娃記等本地民間故事。

 

三、吸取平劇、南北管戲及其他戲曲故事者,如唐伯虎點秋香、狸貓換太子、劉秀復國、目連救母等。

 

這些劇目均無固定劇本,一般祗有演出大綱,演員依照大綱及前輩的經驗口授心傳方式,或自己揣摩表演。

 

最近二十年來,由於臺灣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民生安定,新式娛樂媒體─電影、電視、綜藝歌舞表演的介入,使得歌仔戲的表演形式大受影響。

 

流行歌曲的演唱,加入表演歌唱之中,邊舞邊唱,猶如綜藝歌舞表演;

 

再如電視歌仔戲,除了唱的部分仍保存著歌仔戲的獨特風格外,其餘都分與現時電視連續劇的表現形式並無二致。

 

由此看來,要找尋歌仔戲的舞臺風貌,祗有在廟前野臺作酬神演出時,才可窺其一斑。

 

目前臺灣地區此種流動性野臺歌仔戲劇團,尚存為數約三百團左右。

 

(林清涼)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0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5 00:55 , Processed in 0.48437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