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閩南法事戲】 閩南法事戲,係流行於閩南語系大部分地區的一種道士戲或和尚戲。
一般係泛指和尚或道士幫人做法事時,在功德圓滿之後,例有各種雜技藝術表演,做為遣興節目,此種表演藝術係屬宗教法事儀式之一部分,故簡稱為法事戲。
起初此種宗教儀式的神怪節表演,僅限於喪事中做點綴表演,通常有如弄鈸、過刀山、跳桌、高腳、丟包子…等雜耍演出,後來這些雜耍藝術配合簡單故事性表演,其中常演節目如天堂城、白猿搶經等,一般稱此種演出過程為弄樓。
後來這種故事表演,逐漸發展到盂蘭盆會及水陸大醮上去表演。
為了配合演出的需要,它一方面吸取了傀儡戲的音樂曲牌,豐富其音樂性;
另一方面壯大其組織,吸收新血輪,增加演員人數、劇目、腳色及行頭等。
並延請傀儡戲藝人傳授目連戲目,同時聘請京班藝人教授武藝及一些京戲劇目,來豐富其內容,使之更具獨特的表演形式及風格。
嚴格地說來,此種表演形式尤其特具傀儡戲風格。
在音樂曲牌方面,乃保存著原始傀儡戲的音樂風格,原則上係在法曲基礎上,大量吸取傀儡戲音樂曲調混合而成,其唱白、發音較為輕柔,相當接近口語化,在節奏與旋律上甚少變化,較迂緩而單純,與唱唸經文的方法及形式極其類似,帶有相當濃厚的宗教意味。
在樂器的運用上,是法器和戲曲樂器一起配合使用。
如管樂:大噯、小噯,小管、橫笛、簫。
絃樂、二絃、三絃、琵琶、飄絃。
敲擊樂:南鼓、南鑼、南鈸、鑼仔、南碗鑼、南拍鼓、雙音、小叫、拍兩盞、雙鈴,大通鼓(即京戲的堂鼓)、北小鼓(即京戲的小鼓)。
以上樂器其伴奏方法,文場是吸收梨園戲和高甲戲的吹奏方式,武場則延用京戲各種鑼鼓與打擊。
演員的服裝穿著,平常亦有穿著宗教儀式道袍演出,大部分則延用京戲服裝。
至於化妝方面,則大部分根據傀儡戲的人物臉譜,來加以變化,除了少數歷史人物臉譜,有一定臉譜外,其餘均無一定規格,往往由演員憑自己經驗,自行設計。
就表演藝術形式特點來看,由於它係從宗教法事儀式發展而來,原來演出的節目,就以神話、神怪及俠義故事居多,為了配合演出內容的需要,在表演中特別著重跳躍撲跌及武打雜技,加上少數少林拳技。
故這些表演動作的名稱及做法,大致都與京戲相類同。
就其表演內容,大部分取自傀儡戲及說部,有少數係來自京戲。
一、來自傀儡戲的劇目:全部目連戲(包括李世民遊地府、西遊記、目連傳三個連臺本戲,可連演七天七夜)、岳傳連臺本戲、三國志、水滸傳、楚漢、殘唐、白蛇傳、八仙過海、刺朱鮪等。
二、來自演義及小說的劇目:臨水傳(連臺本)、北遊記連臺本、南遊記連臺本、鄭成功上下五虎連臺本、吳徒記、白玉堂盜三寶、徐良裝鬼、白菊花、花蝴蝶、胡奎賣人頭、雪奸恨、鳳陽下山、哪吒反海、大八義連臺本、天寶圖連臺本、青龍圖、余得春、朱子真、韓其遂救駕等。
三、來自京戲的劇目:生死板、倒銅旗、五臺進香、河東比箭、下南唐、界牌關、四杰村、大過年、雙釘記、陰陽河、殺子報、大劈棺、鐵公雞、反五關、三雅閣、紫霞宮、范仲禹進京(黑驢告狀)、青梅會、白馬坡等。
在這麼多的劇目當中,以少林寺、龍宮借寶、鬧天宮、真假猴王、火燄山、刺朱鮪、哪吒反海、李逵坐衙、真假李逵等劇目最常演,且最受觀眾的喜愛和接受。
(林清涼)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