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臺中縣】 臺中縣,位居臺灣中部,故名臺中。
清初屬諸羅縣,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成立彰化縣,本縣遂改隸。
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臺灣建省,當時巡撫劉銘傳奏請建省會於縣境內之大墩(即今臺中市之發展核心)後來巡撫更迭,省城移至臺北。
日據時期,民國前十六年設臺中縣,民國前十一年,改設臺中廳。
至民國九年,復改為臺中州,下設臺中、彰化兩市,和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彰化、員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共轄有大里、霧峰等五十七街庄。
光復後,設臺中縣,縣治設於員林。
原轄之臺中、彰化兩市改為省轄市,大屯等十一郡改設區署,而街庄一律改稱鄉鎮,並將南屯、西屯、北屯等三鄉改隸於今臺中市。
民國三十九年,行政區域調整,並將縣治遷設於豐原鎮。
豐原鎮復於六十七年升格為縣轄市。
計轄一市、五鎮、十五鄉。
臺中縣東接花蓮縣,南與南投、彰化縣毗鄰,西瀕臺灣海峽,北界宜蘭、新竹和苗栗等三縣。
境內含臺中市。
縣之極東為和平鄉南湖大山東方;
極西為龍井鄉塗葛堀西方;
極南為霧鄉象鼻坑南方;
極北則為大甲鎮船頭埔北方。
全縣面積計二、○五一.四七平方公里。
民國六十九年底,人口計一百零一萬三千一百七十六人,約占臺灣地區百分之六。
其中男性人口約占百分之五十二,女性人口百分之四十八。
總就業人口約四十三萬,其中農業人口約占百分之四十,非農業人口百分之六十。
人口總移動率比臺灣各地區小。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四百九十四人,與臺灣地區相等。
山胞以泰雅族為主。
臺中縣地勢西傾,東部均為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地,中部為五百至一千公尺的丘陵地,西部則為狹長的海岸平原。
全縣除高山地區外,餘皆屬副熱帶氣候。
年均溫約攝氏二十二度,年雨量約二千釐,雨量分布由西向東遞增。
年平均雨日約一百三十天,風速小,為臺灣氣候較佳的地區之一。
境內有三大河川流經,以大甲溪最長,是臺灣水電開發最好的河川;
大肚溪次之,大安溪又次之。
土壤分布,平原地區以砂、頁岩沖積土為主,丘陵臺地多棕紅壤,山地則以石質土及灰化土分布最廣。
臺中縣多山地,耕地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水田約占三分之二,旱田約占三分之一。
主要作物有稻、甘藷、菸草、樹薯、柑橘和香蕉等。
又大甲溪流域以溫帶水果和各種果類著稱。
八仙山林場是縣內早期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目前的工業主要分布於豐原市及緊鄰臺中市的鄉鎮,又潭子加工出口區是臺灣三個加工出口區之一,以光學儀器工業為主。
臺中縣位置適中,成為臺灣縱貫鐵路、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和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樞紐地區。
臺中港的闢建,觀光資源豐富,均為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陳文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