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演化】 演化(Evolution)一詞的意義,就是揭示由一種情況,逐漸而有秩序的轉變成另一種情況。
宇宙間的行星與恆星,地球的形勢,各種化合物以及電子、中子、質子,甚至小於原子的質點所構成的化學元素等,都在進行著緩慢而有秩序的變化,這種變化稱之謂無機演化(IorganicEvolution)。
當然將它應用在生物體上,就稱之謂有機演化(OrganicEvolution),這更意謂著今日地球上的動、植物,是隨地球的變遷而變遷,不僅以前已經變過,現在也在變,將來還要繼續的變,而且這種變化是由舊的向新的方面變,簡單的向複雜的變,舊的、簡單的死亡了,新的、複雜的接替下去,經過無數世代的緩慢改變,累積成今日的結果,即所謂演化。
所以今日繁榮而複雜的生物,都是導源於古代簡單的生物,經過一年年、一步步進化而來的。
這種演化的事實,非但未停止進行,反而較以往更為迅速,在過去億萬年中,無數種動、植物已經絕滅,而無數種新的卻又產生。
演化過程雖常很緩慢,且不易察覺,但在有歷史紀錄的時期中,已經有許多顯著的實例可以證明。
在具有歷史記載的理論之中,拉馬克(JeanBaptistedeLamarck)是提出理論的第一位。
他在西元一八○九年著動物哲學(PhilosophieZoologiue),倡導合乎邏輯的有機演化學說。
他深信有機體(生物體)系由一種潛在的力量所支配,能克服環境中的障礙,這種適應能力一旦形成,便能代代相傳,所以他認為新器官的形成是為應付環境的需要,而器官的體積則與用與不用成正比。
這種器官的改變也能傳遞給後代。
他以長頸鹿之形成為例,證明他的這種觀念,長頸鹿的祖先因不適於食草本植物,就以木本植物的葉子為食,而引頸向樹上採食樹葉,結果使其頸部加長,所以今日的長頸鹿就是這樣演化而來的。
又如穴居動物的眼睛不用,致使功能退化,甚而消失,這就是他用進廢退(UseandDisuse)的理論基礎。
第二位對於演化具有更深的研究者─達爾文(CharlesDarwin),他在一八五九年著種源論(TheOriginofSpecies),其中不但包括了演化的證據,對於變態的某些理論,仍為今日學術界所接受。
達爾文對於種源論的演化發生途徑(自然淘汰說﹝NaturalSelection﹞)的解釋是:一、變異是每一種動、植物群的特徵,而生物間的差異是多方面的(當時達爾文並不知道其變異的真正原因)。
二、每種生物的生產量,在沒有環境因子限制下,均以幾何級數增加。
三、生殖之數量較生存者為多,則必引起生存之競爭(StruggleforExistence)。
四、生物所表現之各種變異,有的在競爭中獲得生存,有的在競爭中趨於滅亡,最適者生存之觀念,也就是自然淘汰的中心思想。
五、能繼續生存的便能產生後代,並且將其有利的變異代代相傳。
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所從事各方面的研究,都希望能作更進一步的解釋演化機構,而結果顯示達爾文的論點,除了變異與遺傳外,皆為大眾所支持,而這大半個世紀的主要貢獻,即是進一步明瞭遺傳變異及遺傳機構。
至於演化過程的其他部分,有的加以補充或部分加以解釋,當然還無人能說今日我們已經完全了解演化過程的全部。
(沈世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