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實驗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是以實驗方法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
西元一八七九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undt,一八三二~一九二○)在萊比錫大學創設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研究人類直接的意識經驗,成為以科學方法研究心理學之鼻祖,亦為實驗心理學之濫觴。
以實驗法研究人類行為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外在刺激事項和人類行為反應之間的因果關係。
心理學者採用實驗方法,研究人類行為時,通常都是在能隔絕外界干擾的實驗室裏,有系統地操弄某些特殊情境事項的變化,再觀察其研究對象的某種特殊行為反應,是否隨著外在刺激的變化而變化。
研究者操弄的特殊情境事項,是可以獨立於其他事項而加以操弄者,因此稱之為獨立變項(IndependentVariable);
研究者所觀察之對象的特殊行為反應,是依外在刺激之變化而變的,因此稱為依變項(DependentVariable)。
探討獨立變項和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可以使我們了解人類行為發生的原因,進而可以預測,甚或可以控制行為的發生。
馮特設立第一所心理學實驗室後,曾將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分為兩種:基本心理歷程,包括生理反射、感覺、知覺等等;
高等心理歷程,例如思考和複雜的學習。
他認為,前者可用實驗方法加以研究,後者則太過複雜,無法用實驗法來從事研究。
實驗心理學承襲此一傳統,其早期研究題材多限於感覺、知覺、學習、記憶、動機、情緒等範疇。
隨著實驗方法的進步,近世已有不少心理學者,用實驗法來研究高等心理歷程,甚或態度、領導、順從等社會行為。
(黃光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193 |